春天最珍贵的回礼

石健

房檐下的积雪即将散尽,我踩着咯吱作响的冻土走进了双兴镇东利村。家家户户的屋檐下还挂着冰溜子,一排排整齐的板障子上悬挂着金灿灿的苞米棒。刚分到双兴派出所的我紧了紧执勤服上的毛领口,棉皮鞋踩在开化的雪泥里,留下了属于我在双兴镇土地上的第一串脚印。

掀开东利村老董家红砖房铁皮门后面厚重的棉门帘,八十多岁的董奶奶蜷在火炕边上,黑色棉裤膝盖上打着补丁,炕沿上的茶缸里结着深褐色的茶垢。听说派出所民警上门来入户走访,她缓缓地从炕柜里掏出了一个老旧的铁饼干盒,拿出即将掉页的《居民户口簿》,属于董奶奶那一页的字迹已经淡了很多。

“年前老太太心脏不舒服,想去医院看看,可老太太的身份证找不到了。没身份证上医院挂号看病啊、医药费报销啊都没办法整了。老太太腿脚也不利索,去不了派出所。小伙子,看看帮着想想办法啊!”面对着董奶奶儿媳妇的恳切的目光,我决心帮助董奶奶解决这个难题。

当我带着相机二次上门的时候,院子里已经化成了黑泥潭。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屋里头走,三脚架成了探路的拐杖,警用棉皮鞋上沾满了雪渣化成的泥水。几只母鸡在院子里扑棱,溅起的泥点子落在了警裤上,晕开了星星点点的春痕。

“等一会儿、等一会儿!”董奶奶见我架起设备,慌忙抓过一个黄色的塑料梳子,将泛白的短发梳理整齐,把自己最喜欢的紫色条纹毛衣套在了碎花衬衣的外面。本就多云的天气让取景器中的画面并不能让人满意,闪光灯都不足以点亮只有一只小黄灯泡的昏暗房间。

“来,奶奶,咱们来炕边照!”我扶着董奶奶来到炕边,用白色的墙壁当做背景。当一朵云飘去,阳光终于倾洒在了董奶奶的脸上,董奶奶突然挺直了已经被岁月压弯的脊背,浑浊的眼睛中也泛起来光亮。快门按下的瞬间,她布满皱纹的脸庞上绽放出了微笑。

到董奶奶家送证的那天飘着雨夹雪。董奶奶小心翼翼地接过新办好的身份证,缓缓地拿出那个炕柜里的饼干盒,费力地打开,将身份证放在了最上面。坐在董奶奶家的炕头上,董奶奶细细的说起了近些年乡村发展的往事。“现在政府给修房子、发补助,就是缺个说话的人……”说话的功夫,董奶奶给我塞了把瓜子,瓜子上还带着火炕上的余温。

几天后的一早,董奶奶的儿子骑着电动三轮车,带着特意去县里定制的锦旗来到所里,我展开锦旗,“上门办证解民忧、春风化雨润心田”几个大字金灿灿的,仿佛有了笑意。

这事儿在十里八村传成了故事。村头小卖部的王婶拽着我要拍社保照,李大爷拿着泛黄的退伍证来要我办理退役军人优待证。师父把锦旗挂在照相室的墙上,说这比脚下的电暖气还暖人心。每当我看到墙上的锦旗时,都会想起董奶奶对我说的:“你们这些年轻的小警察,就是咱这冰天雪地里的热炕头啊!”

记得初到这片土地时,我对农村警务工作还摸不着头脑。是双兴镇乡亲们的朴实热情、师父的耐心指导,让我逐渐学会了如何用脚步丈量乡情、用真心倾听诉求。田间地头的家长里短、独居老人的一声叮嘱、留守儿童的安全守护,都是我们需要扛起的责任。这面锦旗让我明白,只要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哪怕是一句暖心的回应、一次及时的帮助,都能在群众心中种下信任的种子,而这粒种子也会在这个春天发芽,长成一棵棵茁壮的“春苗”。

在这个开化的季节,我收到了人生中第一面锦旗,也收到了这个春天最珍贵的回礼。当警徽映亮皱纹里的往事,当藏蓝身影温暖孤独的火炕,那些混着泥土气息的感谢,刻在春寒里的坚守,都在警号牌上化为润泽的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