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
李景宽
垦荒修建昌五城
三挂花轱辘马车在无路可寻的荒原上行走,每辆车有3匹健硕的使役马拉着。头辆是简易大篷车,里面坐着穿便装、留着胡须、一条辫子垂于脑后、不怒而威的70余岁的清朝官员。旁边一位身着青色道袍、留着三羊胡须的道人,手持拂尘。第二辆车上坐着10名随行勘探人员,皆是小衣巾、短打扮,每人佩戴一支火铳和佩刀。第三辆车装着帐篷、木板、粮食、蔬菜、水口袋、铁锅等,有3名伙夫押车。
这就是清末奉旨来到黑龙江荒原放荒的一行人,为首的便是六品道台、中东铁路黑龙江交涉局总办周冕。半月前,周冕接到圣旨之后,立即做放荒勘察测绘准备。他首先派人加急赶到锦州一座道观,给好友于道长送信,邀他一起完成圣命。于道长阅罢这封恳请的信,不敢耽搁,立刻打点行装,连夜赶往哈尔滨。
在哈尔滨松花江北岸的道台府,周冕亲自来到府门外,像迎接贵宾一样将于道长接到府里。二人执手来到中堂,分宾主落座,下人送上茶盏,先述别后之情。紧接着,周冕话锋一转,讲起皇上下圣旨放荒的因由:1896年朝廷与沙俄签订《中俄密约》,允许俄国在大清国东北境内修建东清铁路,两年后,东清铁路破土动工。如今,朝廷跟沙俄在中东铁路附属地争夺主权,遏制铁路沿线被肆意扩张、侵占,也防止日后横出枝节,乘机侵占我荒原、扩大地域,同时也为解决国库财政亏空之压力,就地安置流民之需,这才放开了荒禁政令。朝廷批准在东清铁路沿线的松嫩平原放荒,移民屯垦,还允许关内的汉人进入肇州地区开垦荒地。经黑龙江将军萨保大人保举,特派周冕统领放荒,规划屯垦。周冕二人彻夜深谈。
第二天,周冕和于道长先来到肇州直隶厅,那里的官员早已把勘察、测绘的车辆和所用物资准备停当,还特意为周冕搭建了简易的大篷车。出发时,轻装简从的周冕戴顶宽沿草帽,手拿折扇,他拉着于道长的手让他同车。于道长推辞不过,只好从命。
进入郭尔罗斯后旗(今肇东市)荒原腹地,三挂马车放慢了行进的速度。周冕和于道长下了车步行,随行人员也下了车。地上没膝高的蒿草疯长,不知名的野花争相怒放,红、黄、蓝、白、紫,色彩缤纷。头上各种鸟翻飞鸣叫,空气中含着草香、花香。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宛如水洗的一般。周冕不禁感叹道:此乃龙兴之地,名不虚传,今日放荒,明日粮仓也。于道长手捋长髯,仰天大笑曰:龙兴北荒,一经放荒,就是聚宝盆啊!
这一行人的脚步叩响了沉睡的荒原,为黑龙江早期开发刨下了第一把镐,也为开垦奏响了第一个音符。
那个年月的荒原,像一匹烈马,难以驾驭。风沙、暴雨,随时袭来。野狼闻到人味,成群来攻。好在他们早有防备,火药、火铳伺候。最难熬的是蚊子,个头大,叮人狠,成群结队,吹着喇叭,向人进攻。尤其是夜晚,虽然有帐篷,但它们有缝隙就钻,叮人没商量。周冕、于道长一个帐篷,其他人一个大帐篷,都睡在板铺上,都有蚊帐还好些。白天测绘,露天作业,免不了遭到蚊子叮咬。于道长就地采草药,配制防蚊露水,每人衣服洒上它,蚊子不敢近前。晚上,值夜班的人负责笼火,把采集来的白艾蒿点燃,用来熏蚊子。连雨天最遭罪,雨水淌进帐篷里潮湿难耐。每逢安营扎寨时,于道长总能找到高岗之地,防止雨水入侵。随行人员若感冒、泄肚、胃疼、中暑、湿疹,经于道长针灸、拔罐或中药调理,立刻见效。送粮、送菜的运输队有时来得不及时,常常吃不到蔬菜,甚至断炊。于道长教炊事员采曲麻菜、蒲公英、巧根蒜等野菜下饭或充饥。荒原上野兔成群,周冕的护卫有火铳,走不到百米,便猎取了几只野兔,烀上吃肉,解饥,解馋。
他们采用井田法,先正井界,长宽各6里为一井,每井划为9区,每区分作4方,每方纵横260弓(每弓5尺),合毛荒45垧,这样每井共化为36方,也就是1620垧。按此种办法在铁路南端紧靠松花江的地方先划出一井,由东向西连划八井,将这八井用《千字文》的第一个字,统称为“天”字井,按照井的顺序编为天字一井、二井、三井等,然后还是按照《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陈宿列张”等顺序,分别排列为地字井、玄字井、黄字井等。按照《千字文》次序由南向北排放荒段,根据移民先后领荒垦殖。
那时,解禁垦荒的消息不胫而走,大批关里农民向黑龙江聚集,争领荒段垦荒。大凡敢领荒段的人,都是腰缠足够银两的人,然后将领得的荒段分发给肯出力的贫穷农民。
一日,周冕领着随行人员来到一处高地,于道长站在高处手搭凉棚一望,不禁惊呼道:哎呀,宝地也!他连忙招手,请周冕过来观看。周冕急忙过来,向于道长手指的方向望去,那是一片高地,形成圆状。于道长说:大人,您瞧,此处像不像高台上的莲花盆?经道长一说,周冕惊叹道:像,像极了!他激动地拉起道长的手说道:就在那里建个城!这就是后来建的清末最后一座古城——昌五城。按照《千字文》排,昌五地处荒字五井,本该叫“荒字五井”。于道长向周冕进言,荒字不吉利,为避嫌,可用谐音“昌”字代替,请周冕定夺。周冕当即拍板,即为“昌字五井”,简称为“昌五”。委托解甲归田的武官于成久等按昌字五井设计,修筑“昌五城”,设置机构,使昌五成为肇东的发源地和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区的一个开发较早的重镇。
当时的昌五城面积3.3平方公里,街道成方,周围筑有土墙,分设四门,城内东西、南北各3条街,街面两侧是做各种买卖的,琳琅满目,目不暇接。
如今肇东境内的昌五镇大四井、小四井、五井屯、大六井、小六井;向阳乡的二井屯、小二井、三井屯;明久乡的七井屯、八井屯、九井村;姜家镇的头井屯;洪河乡的七井屯、小井屯、八井屯等村屯,都是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