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英武神勇的竹熊也是“食铁兽” 从骁勇善战的猛兽到“和平使者”

熊猫为什么是国宝?《山海经》告诉你

2023年03月13日

3月7日,大熊猫友友和久久在西班牙马德里动物园内玩耍。

《山海经》中关于大熊猫产地的注释。

3月7日,大熊猫冰星在西班牙马德里动物园内吃竹子。 新华社发

8日,中国动物园协会网站发布关于美国孟菲斯动物园大熊猫合作有关进展情况的通报。北京动物园将派出兽医和饲养员于下周抵美,熟悉大熊猫“丫丫”的饲养情况,实地与孟菲斯动物园共同做好大熊猫“丫丫”的饲养、护理并护送“丫丫”回国。目前,中方已经完成了所有审批事项,北京动物园已从饲养场地、饲养方案、医疗保障、饲料供应等方面做好了迎接“丫丫”回家的各项准备工作。

“如何保护大熊猫”成为了网友们热议的话题,毕竟大熊猫在我们国家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国宝地位。

那么,大熊猫在古代也是国宝么?它们曾经在历史上发生过什么故事?

不愧是你大熊猫

曾用名多达30个

若是在古籍中搜索“大熊猫”三个字,几乎很难找到相关记载。难不成古代没有大熊猫?还是古人压根就没见过大熊猫?好在考古专家曾在云南禄丰和元谋两地发现了始熊猫的化石,后又在河南淅川县下王岗遗址发现了大熊猫的上颌骨和牙齿。原来早在800万年前,大熊猫就已经存在了!至于为什么史书上没有相关记载,这是因为大熊猫在古代的名字实在太多。

现代人真的是难以想象,大熊猫这种胖乎乎、圆嘟嘟的萌物在古代居然被叫成猛氏兽、猛豹、貘、貊、白熊、花熊、白豹、白罴、文罴、银狗、华熊、花头熊、竹熊、杜洞尕、峨曲、角端、执夷、食铁兽、貔貅、驺虞(zōu yú)……这些听起来无比英武神勇的名字在史料文献中居然多达30多个,其中有些还尚存争议,但由此也能看得出来古人对大熊猫是真爱。

在这么多名字中,古人最爱用“貘”以及“玄貘”“貊”来称呼大熊猫,这是因为古人习惯于用谐音进行取名。郭璞注疏《尔雅》提到:“猖与貊,貃与貘,并字异,而音同,声转为猛。”由此可以看出猖、貊、狛、貃等,要么是“貘”的谐音,要么就是“貘”的异体字。

顺着“貘”的线索找下去,现代人就很容易发现大熊猫在历史上的踪迹了。古人对于大熊猫的记载,侧重于它的形态食性以及产地。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描述道:“貘似熊,黄白色,出蜀中。”说出了大熊猫的颜色以及产地。而晋代郭璞在《尔雅疏》中又强调:“似熊,头小庳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骨节强直。中实少髓,皮辟湿。”体色黑白,并且爱吃竹子,这可不就是大熊猫的特点嘛!

当然,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更倾向于叫大熊猫的“小名”,但大熊猫的小名也是非常之多,每个名字都有它的来历。比如大熊猫的乡亲父老就爱称它为“白熊”或者“花熊”。“白熊”是来源于《汉书·薛宣传》:“宣数言政事便宜……所贬退称进,白黑分明,由是知名。”这里的“白熊”就是指毛色黑白相间的熊。绕开毛色这个思路,古人也会通过大熊猫的日常习性来给它起小名,比如“竹熊”。

那么它们是什么时候开始被叫“熊猫”的呢?这还得从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说起。某天法国博物学家戴维在四川得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奇兽标本,他暂时取名为“黑白熊”,后就寄回了欧洲研究。至1900年,大英博物馆检验了这个标本的头骨和四肢骨骸,认为这个动物与其他的熊类不同,属于新的物种,于是改名为“Giant Panda”,翻译过来就是猫熊。后来怎么又变成了熊猫,有一说法称是中外书写方向的差异,外国人从左往右读“猫熊”,咱们就从右往左念“熊猫”。这一说法没有得到确切的考证,但这样叫起来还真是可爱得要命。

不愧是你啊大熊猫,连名字都有这么多,各有各的来路。

传闻中的猛兽

最爱偷吃铁锅

估计如今靠着卖萌为生的大熊猫们压根就没有想过,它们在史书上的形象居然是猛兽,骁勇善战,英勇无比,闲下来最爱干的“恶作剧”是跑到老百姓家里偷吃人家的铁具。

关于大熊猫是骁勇善战的猛兽,极有可能是一场误会。这场误会来源于《史记·五帝本纪》:“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蓻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这里说黄帝曾经下令驯养熊、貔貅以及虎来助战,并且这个决策很成功,他在阪泉击败了另一个部落首领炎帝。因为大熊猫有“貔貅”的别称,很多人就认为这里的貔貅是指大熊猫,于是脑洞大开,认为大熊猫骁勇善战。

虽然大熊猫骁勇善战这点存疑,但好歹猛兽这个“人设”还是立住了。在很多史料文献中,古人都将大熊猫描述为体型庞大的猛兽,同样也是珍兽。如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就提及,当年汉武帝在上林苑中养了各种奇珍异兽,大约有四十多种,其中大熊猫的勇猛居然能名列前茅。

《山海经》记载:”猛豹似熊而小,毛浅,有光泽,能食蛇,食铜铁,豹或作虎。”这里的吃蛇还吸铁的”猛豹”,按照《中国古代动物学史》的观点,其实就是大熊猫。这也是我国最早对熊猫的记载。而在《山海经》中,关于“兽多猛豹”的注释为:“卭来山,今在汉嘉严道县,南江水所自出也。山有九折坂,出貊,貊似熊而黑白駮,亦食铜铁也。”

不止是《山海经》,晋郭璞也记载过大熊猫“能舐食铜铁及竹骨”。是的,你没看错,古代传闻中的大熊猫闲下来没事做,就跑到老百姓的家里,专门偷吃人家厨房里的铁锅,啃起铁锅来,就跟啃大饼一样。这个情形被记载于清代《房县志》中,称同治四年,有一种貘兽跑到县城里,看到老百姓用铁造的农具就流口水,就连城门上的铁皮也不放过。

对于大熊猫吃铁的事情,古人可爱八卦了。南宋罗愿于《尔雅翼》中提供了后续报道:“貘。今出建宁郡。毛黑白,臆似熊而小,能食蛇,以舌舐铁,可顿进数十斤,溺能消铁为水。有误食针铁在腹者,服其溺则化……今蜀人云峨眉山多有之。”大熊猫一次可以吃十斤铁,并且还能将铁消化为水。更夸张的是,假如人类不小心误食了针铁,不用害怕,只要把大熊猫的尿喝下去就能消化了……正因为有这么多关于大熊猫吃铁的传闻,于是明代地理著作《蜀中广记》将大熊猫称之为“食铁兽”。

熊猫早自西晋起

就是和平友爱的象征

除了拥有猛兽的盛名以及“食铁兽”的传闻外,大熊猫在古代可是被视为一种义兽。因为它只吃竹子,不伤害其他动物,于是它就被古人赋予了和解、建立友好关系的象征。

这还得从西晋时期说起,当时大熊猫被称为“驺虞”。关于“驺虞”,《诗》云:“驺虞,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白虎黑文,尾长于躯,不食生物,不履生草,应信而至者也。”其中“白虎黑文”,与现代大熊猫毛色一致;而“不食生物”,这一点又与现代大熊猫的饮食习性相符。

那么,大熊猫在古代是如何当“和平使者”的呢?据《资治通鉴·卷六》记载:“晋制,有白虎幡、驺虞幡。向虎威猛主杀,故以督战;驺虞仁兽,故以解兵。”在打仗的时候,只要有一方举着“驺虞旗”,就代表说:“这仗不打了,不打了,求和解!”

到了唐代公元685年10月22日这天,武则天曾经将一对大熊猫的活体以及70张白熊毛皮作为大唐的国礼赏赐给了日本天武天皇。据史料描述,当时大熊猫有两个专属驯兽师,同时还给它们配了一个宫廷卫队。两只大熊猫坐在宽敞而又漂亮的兽笼里,从长安出发,到了扬州后,改坐海船,随日本遣唐使漂洋过海到日本。这是目前历史有详细记载的,大熊猫第一次作为和平友爱的使者走出国门。至明清时期,史料上仍然有大熊猫为义兽的记载。尤其是明永乐、宣德年间,曾经还出现了三次“驺虞热”,这个行为被称为“驺虞献瑞”,古代文人还为它写了《驺虞颂》《驺虞诗》。

或许大熊猫万万没想到,它会因为性情仁义且颜值出众,加之民间错误的流传,使得它招来了杀身之祸。早在先秦周宣王时期,就曾要求北方小国“献其貔皮”,这也是将大熊猫作为贡品的最早记载。而后来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唐太宗趁着自己高兴,大手一挥,就将大熊猫作为赏赐送给了长孙无忌等14人。《蜀中广记》更是详细地记载了大熊猫的皮究竟是有多温暖,就连权威性的医书《本草纲目》上都错误地认为大熊猫皮可以治疗水气病……

到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推行了“熊猫外交”。作为人人都爱的国宝,大熊猫“再次出山”,它们多次出国担任友好使者,为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样,保护全世界的大熊猫也成为了现代人的使命。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