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兀术孙女忽兰儿在绥化征战的故事

2019年11月01日

全媒体记者 杨成申

北林区有一个两万多人口的小镇——张维镇,这里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民风淳朴,是个风光秀丽的小镇。在小镇上,有一处远近闻名的红石山,名叫洪都拉山。这红洪都拉山山高林密,郁郁葱葱,绵延百里,气象万干,山峦起伏叠翠,绿树密茂参天,奇峰银带环抱,碧岭田园相间。迷人景色,美不胜收。除了这些美景之外,洪都拉山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金国公主忽兰儿的故事。

于树军今年50多岁,是张维镇土生土长的坐地户,日前,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向记者讲述了金兀术孙女忽兰儿公主率军在红都拉山歇马、驻兵和征战的故事。

话说八百多年前,我国女真族在东北兴起,建立了金朝。公元一一四七年,天佑大金国总统天下兵马都元帅宗弼金兀术的长孙女忽兰儿,年方十八岁。这忽兰儿生得明媚皓齿,光彩照人,目如朗星,发如墨染,唇如涂朱,正是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之时。因为生长在北国,自幼就习武练兵,长枪烈马,自然少了几分脂粉之气,多了一些英姿飒爽,活脱脱一个巾帼女杰。

金主完颜亶皇统六年二月,金兀术和军师哈迷蚩为笼络汉人,在军中优选汉民会武者,举行武科会考,此信传至光华山,山中的寨王李估对大金国敌对如仇,决定趁此机会去搅扰一番。于是,派燕和春(梁山英雄燕青之子)、张勇(梁山英雄张顺之子)前去借口应试,伺机搅扰。

燕和春和张勇领命,一路上晓行夜宿,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大金国都城上京。报名应试,下场比武。那燕和春乃是梁山好汉燕青之子,自幼随父习武,那功夫是何等了得?金国的民众和军中将士怎是他的对手?几场弓、马、兵、力步层层比下来,19岁的燕和春夺得了魁首,27岁的张勇取得第8名。金兀术的长孙完颜塔兰见燕和春一个19岁的白脸青年夺魁,很是不服,下场欲与燕和春过招比试,结果也被燕和春打败。金兀术见燕和春青春年少,雄姿英发,很是喜爱,设宴款待选中的将军。宴席上,俊美的公主忽兰儿看中了帅气的燕和春,一心想与燕和春结成秦晋之好,但是又羞答答难以出口,思忖片刻,计上心来,请求金兀术答应,她要和弟弟完颜塔兰同拜燕和春为师,燕和春百般推脱,说我们的年龄不相上下,这师父怎么当得?金兀术何许人也?一眼就看穿了孙女的小把戏,但他也十分喜爱燕和春这位青年,于是哈哈大笑说:“年龄相当好办,那就在师傅面前加个小字吧,你们姐弟俩就叫他小师傅。”燕和春见此,叫苦不迭,但是见金兀术心意已决,当面反驳绝无好果子吃,不如暂且应允,再见机行事。于是,先让张勇回山复命不提。

从此以后,燕和春和忽兰儿朝夕相处,天天习武,

日久天长,两个人渐生情愫,忽兰儿对燕和春越发喜爱,燕和春也被忽兰儿的美丽端庄、聪明伶俐、善良果敢所打动,日生好感。一日,忽兰儿终忍不住,向祖父金兀术表明心意,金兀术大喜,请海泉寺清派长老为媒,择日给孙女忽兰儿和燕和春成了亲。自此,小两口和和美美,共度美好时光。不久,忽兰儿遵循汉人风俗,瞒着祖父金兀术,和燕和春返回光华山山寨居住。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且夕锅福。不久,金宋又一次开战,金兀术战败中箭受伤。金皇统腊月初,金兀术返回上京,大病不愈而终。

金兀术死后,右丞相完颜亮接管了兵权,同时重用乌利可安为大金国军师。金国十分嫉妒梁山后人军力壮大,想除掉这股力量,于是派出使臣见宋朝皇帝赵构,要求宋朝“平息梁山叛乱,金宋两国太平”,并重金收买枢密院秦熹、副天使殿中待御史徐哲,离间宋朝和梁山的关系。梁山诸将力避宋江招安时的前车之鉴,宁可自行散去也不肯接受招安。赵构为防后患,命秦熹、徐哲组成黑衣队逐一追杀。燕和春带儿子与忽兰儿被冲散,于是忽兰儿不得不返回金国。

忽兰儿回到上京后,朝政大权都被完颜亮把持,完颜亮抓住忽兰儿公主曾嫁于宋朝将领为妻这一事实,奏明皇上欲予以治罪,但众大臣以及金兀术旧部将领都认为宋金通婚已是常事,况且忽兰儿还是功名显赫的宗弼金兀术之公主,为此降罪太不妥当,也会寒了众汉臣的心。但由于完颜亮坚持降罪,最后金主完颜亶下旨忽兰儿公主即日出京,贬往临江,即现今的哈尔滨市双城堡。

事情到此,忽兰儿的大难并没有结束,更加危难的事情正在等待着她。

公元一一四九年,完颜亮谋杀了金熙宗完颜亶,自己当了皇帝。完颜亮残忍凶狠,总认为临江的忽兰儿是他的心腹大患,于是定下一计,下诏招忽兰儿回上京领职。忽兰儿接诏后,喜出望外,正想动身,忽接上京家人来信,说金兀术府邸已被查封,家人被流放燕山之地。公主见信大惊,知道此次回京凶多吉少,不回又是抗旨,真是左右为难。最后,金兀术军师哈迷蚩的孙子哈迷慎建议,公主复旨缓回上京,借口是率军剿匪未归,望新帝准旨。信使回京说明情况,完颜亮大怒,命完颜大神为帅,率军五万前往临江城兴师问罪。

当时临江城的兵马只有五千人,怎敌得过金国五万大军?好在统帅完颜大神是金兀术的旧部,也不忍心与金兀术的子外刀兵相见,大军只是在城南十里外下寨,尔后,带着十几名随从来到城中见忽兰儿公主。

哈迷慎给公主出主意,让忽兰儿见到完颜大神即认叔父,痛哭流涕诉说一弱女子的凄惨遭遇,完颜大神听后,不免老泪纵横,最后决定,暂不押解忽兰儿等人回京,但忽兰儿必须撒离临江城另寻它地。忽兰儿公主被逼无奈,只得交割了城池,带几千人的队伍及老少家人北进深山,背井离乡。但是沿途皆是深山老林,哪里有这些逃难者的归处?一路上风餐露宿,人饥马渴,断炊是经常之事。途中不断有人逃离,简直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一日,大队人马行进到一大片树林边。时值盛夏,将士们早就酷热难当,见到能够遮荫挡暑的树林,纷纷下马进人树林避暑。忽兰儿也早就不堪暑热折磨,也下马进人树林,与哈迷慎商量是否就在此地安营立寨,长期驻扎。哈迷慎打马奔向高处,放眼四望,见此处有南、北、中三处成团的林子,忽兰儿所处的林子正是在北团林子,地域十分宽阔,正好驻扎人马,但是假如敌人来攻,却不易防守,尤其敌人若用火攻,必将全军覆没。哈迷慎回来,将自己的想法和忽兰儿说,忽兰儿觉得十分在理。哈迷慎说且记住此处,待找不到合适的落脚之处再回来也不迟,为了回来时不至于找不到此处,哈迷镇找来纸笔,绘成一图,将三处团林子分别命名为南团林子、腰团林子北团林子,这北团林子就是今天的绥化市北林区所在地。

将士们继续前行,这一日正行进间,忽然一座雄伟的红石山挡住了去路,只见这座高山红石裸露,立陡石崖,刀劈斧削一般,再看山下一片平原,草茂林丰,处处是沃野良田。忽兰儿见到这样的好去处,大喜过望,这样的地方简直是上天恩赐的宝地,红石大山是屏障,进可攻,退可守。大平原可以开荒种田,后勤就有了保障。忽兰儿下令在此安营扎寨,长期驻扎,并给此地起名洪都,意为不断发展壮大,而且也有在此建都、图谋发展之意。哈迷慎建议不可称都,以免授人以口实,不如以大山为名,“洪都”改为“红都”,再加上红石大山,就叫红都拉山。忽兰儿大喜,决定将此地定名为红都拉山。

大队人马在红都拉山安顿下来后,在军师哈迷慎的规划下,在山的西侧较平坦的一面,建了一圈青瓦城墙,城池因此逐渐成型。由于东北南均环水,只修筑了简单的工事。同时开垦耕地,养殖马匹,织网捕鱼,重整军队。几年时间,小小的红都拉山逐渐兴旺发达起来,再加上与当地部族和睦相处,从不以大欺小,恃强凌弱,很受当地人的爱戴,因此,生活过得很安逸。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一一五六年初, 完颜亮的政权日益巩固,得知忽兰儿在红都拉山日益做大,不禁心怀忧虑,于是,派大将乌力可图率领临江城新招募的五万人马,称为新军,征讨红都拉山。

公主忽兰儿得到线报,知道金军即将来攻,感到不能坐以待毙,决定主动出击,哈迷慎想起当年来红都拉山时经过的北团林子,可以将那里作为出击的前沿。于是,由忽兰儿率领五千军兵在北团林子迎敌,哈迷慎坐镇红都拉山城池,组织调配人马、粮草,做好后勤保障,同时,召集各个部落武装与之相呼应,忽兰儿公主率军来到北团林子,正好与来攻的金军相遇。忽兰儿见金军势大,命将士暂避锋芒,向北撤退,一直撤退到今天的四方台地界。将士们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感到很奇怪。忽兰儿向大家解释,我不忍见大家骨肉相残,所以暂退,如金军继续紧逼,我们就有理由和他们开战了。

金军见忽兰儿撤退,以为忽兰儿是惧敌胆怯,不敢迎敌。金将乌力可图下令追击,一直追到四方台处,乌力可图将金军分成中左右三军,中军最精锐,由乌力可图亲自指挥,左右两军都由新军组成,战斗力较弱,拉开架势,要一举歼灭忽兰儿的军队。忽兰儿命令将士们把驾车的马蒙上兽皮,出其不意地首先向金军发起进攻,右军新军遭到突然袭击,不禁惊慌失措,都争先恐后地弃阵逃跑,经过激战,金军的右军被击溃了。忽兰儿一举得胜,知道这时候敌军如若反扑,自己仍难抵挡,就命令将土故意在战车上竖起两面大旗,引车后退,装作要撒退的模样,又命人用战车拖着树枝,扬起尘土,装作溃不成军逃跑的样子。乌力可图不知是计,急令左军追击。忽兰儿指挥将士们回军反击,拦腰截杀金军,金军左军退路被切断,大部兵土被奸灭,一小部分逃散,溃不成军。乌力可图见左右两军都已溃败,急忙鸣金收兵,退出战场。这一战,忽兰儿俘获了金军战车一百多乘,步兵一千多人。秋高气爽的十月初,公主忽兰儿召开誓师大会,阅兵点将,慰劳有功将士三军。

公元一一六一年,金主完颜亮因为凶恶残暴,被哗变金军杀死。新君金世宗完颜雍即位,不再追究忽兰儿的过往。忽兰儿目睹宫廷的血腥残忍,再也不愿回京进宫,一心经营红都拉山老营。直到63岁去世,临终前,忽兰儿嘱托手下,将其葬在当年与金军开仗的地方,她要与大战中死亡的兵土永远相伴在一起。将士们含泪应允,高高地筑土为墓,形成一个四方的土台,安葬她们敬仰的忽兰儿公主,此地因此得名四方台。

现在,在红都拉山的主峰上,仍存有古城遗址,有古城墙、古城壕、古城砖、古葬墓、古瓦片、古陶片等。在此种地的农民经常会拾到古钱币、古箭头、古马镫等文物。据说有一年诺敏河涨大水,古城遗址的钱窖被大水冲开了,钱窖里的古铜钱被河水冲走了大部分,剩下的被屯子里的人们发现,大家纷纷去捡拾。所以,现在附近屯子里很多人家都有古铜钱。记者采访的那天,张维镇十村原党支部书记、现年60多岁的姜贵老人就拿出一大串古铜钱给我们观赏。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红都拉山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梳妆打扮下,必将闪亮出场,向世人展示出她的倾城之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