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诗歌座谈会在北大举行

2019年09月06日

8月27日,“新时代诗歌座谈会”在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举行。中国作协、北京大学、《光明日报》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诗歌的发展建设等问题进行座谈,会议期间,还举办了“新时代诗论奖”颁奖及《新时代诗歌百人读本》首发式。

今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的贺信中,再次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呼唤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这是继今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政协文艺、社科群组委员讲话后第二次强调新时代对文学艺术的期盼和呼唤,可以说,这是总书记发出的倡导新时代文学、新时代诗歌的动员令,明确而具体,两次强调,可见其重要性。当代文学、当代诗歌也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这次座谈会是由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光明日报》社、《文艺报》社、《诗刊》社联合主办的,会议主要围绕新时代诗歌的四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时代性;二、人民性;三、主体性;四、新时代诗歌的美学建构。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蒋朗朗致欢迎辞。他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和精神,诗歌始终与不同时代的核心命题相呼应,从来是时代最敏感的风向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入了新时代,因此诗和当下,诗与新时代社会实践密切相关,诗歌的发展,诗歌研究,也应当深入参与到塑造时代之“新”的过程中,更好地弘扬新的时代精神。中国新诗正是从北京大学起步并走过百年历程,路虽坎坷,但其始终与社会实践与时代前行的步履紧密相连。在新时代背景下,诗人、诗歌研究的学者应认真关注现实,注重实践、紧贴社会,为社会和大众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反映新时代风貌的精品力作,推动新诗理论创新,繁荣发展中国当代文学艺术。未名湖畔好读书,博雅塔下宜聆教。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分享经验,贡献智慧,共同为中国诗歌和中国文艺的繁荣发展建言献策。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李春林在致辞中说: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当下诗歌创作的指示,《光明日报》文艺部在文艺评论版开设了“文艺观潮·创作无愧于新时代的诗歌”专栏,围绕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诗歌,怎样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诗歌刊登了20多篇文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从刊发的20多篇文章来看,这次讨论主要具备了以下特点:第一,坚持问题意识,梳理诗歌创作存在的问题;第二,紧扣时代特点,把握诗歌创作的方向;第三,开展诗歌讨论,传达大众对诗歌的期待。除了开展诗歌讨论,《光明日报》还致力于推动优秀诗歌创作,推出了不少基调昂扬、色调明快、接地气的诗歌,让诗歌评论与诗歌创作相互砥砺、相得益彰。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在致辞中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艺的重要讲话,这些讲话构成了习近平文艺思想,为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和诗歌创作指明了方向。诗人的创作怎么能够更好地解决诗歌与时代和人民的关系?首先要明确我们的历史方向和新时代诗歌的定位。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波澜壮阔的时代,需要用诗歌去拥抱新时代、见证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这就要求诗人们将个体生命经验融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去,找到更好的交合点,事实证明,越是伟大的诗人越是如此。为了推动中国诗歌创作繁荣发展,《诗刊》社、《文艺报》、《光明日报》等单位应该形成合力,增强互动。期待有更多真正反映这个时代,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好的具有经典性的大作品!

主持人、《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向大家介绍了新时代诗歌大讨论主题征文评选结果。吉狄马加、李春林、谢冕、蒋朗朗、梁鸿鹰、韩毓海分别为六位获奖作者颁奖。

会上,还举行了《新时代诗歌百人读本》新书首发仪式,吉狄马加、李春林、李少君、刘晓婧为新书首发揭幕。《新时代诗歌百人读本》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指示,编辑出版的新时代诗歌读本,该书由融创中国集团支持,共选编了200多首关于新时代的基调明亮、能量充足、人民喜爱、能够发挥社会作用的优秀诗作。

座谈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聚焦“新时代诗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

晓理

吉狄马加、李春林、李少君、刘晓婧为新书首发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