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4日
《露营之歌》是一首东北抗联歌曲,创作于东北抗联西征前与西征途中,由李兆麟、陈雷、于天放、高禹民(时任下江特委委员)等抗联将领联合作词,曲调套用古曲“落花调”,唱起来十分悲壮激昂。
《露营之歌》是对抗联西征战斗岁月的真实写照,极大地鼓舞了抗联战士的斗志,有极广泛的影响。抗战胜利后,又在东北地区广为流传。《露营之歌》由几位词作者在战斗的间隙和战士们一路切磋、一路修改、一路传唱而成。从1938年5月写到1938年年底,从帽儿山到嫩江,经历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和无数个不同的地方,每段歌词都有不同的战斗生活背景。在歌词里,记录了全体抗联战士无论是在“朔风怒吼”“冷气侵人夜难眠”的恶劣天气里,还是“蚊吮血透衫”“足溃汗滴气喘难”的艰苦行军中;无论是处在“征马踟蹰”“敌垒频惊马不前”的困苦条件下,还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雪地露营时,都动摇不了誓同日寇血战到底的“重任在肩”“夺回我河山”的钢铁意志。
1938年年底,西征部队到达绥棱县白马石,《露营之歌》在这里再次修改并定稿。可以说,《露营之歌》写于西征途中,成稿于绥化。
《露营之歌》全曲首次发表在1939年的《革命歌集(第二集)》中。该歌集为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政治部所编,战后收存于中央档案馆,一直没有对外公开,直到1999年才被公之于世。以下为抗联第三路军政治部编写的《革命歌集(第二集)》中登载的《露营之歌》,署名为李兆麟、于天放、陈雷等集体创作。
(一)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志那怕松江晚浪生。
起来呀!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
(二)
浓荫蔽天,野花弥漫,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
奋斗啊!重任在肩,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完。
(三)
荒田遍野,白露横天,夜火晶莹,敌垒频惊马不前。草枯金风急,霜晨火不燃。弟兄们!镜泊瀑泉唤起午梦酣。
携手吧!共赴国难,振长缨,缚强虏,山河变,片刻息烽烟。
(四)
朔风怒号,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
1946年3月9日,李兆麟在哈尔滨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国民党当局又控制媒体大肆诋毁共产党人,造谣中伤李兆麟将军,一时间流言蜚语满城飞。于是,陈云指示冯仲云宣传东北抗联,抵制蒋介石政权不承认东北抗联的政策,揭露蒋介石欲发动内战,来东北抢占胜利果实的企图。为了回击和揭穿反动派的卑鄙伎俩,必须大力宣传抗联和突出李兆麟个人,最好是出版他的著作。冯仲云在1967年回忆说:考虑到李兆麟生前没有留下个人文字作品,只好在《纪念民族英雄李兆麟(张寿篯)将军》文集中刊出了《露营之歌》,并将其署名为“李兆麟将军遗作”。此歌词是在东北抗联第三路军《露营之歌》的作者们缺席情况下、依他人回忆而仓促完成的,较第三路军《露营之歌》歌词有所差别。署名李兆麟作词的《露营之歌》歌词如下。
(一)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意那怕松江晚浪生。
起来哟!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
(二)
浓荫蔽天,野花弥漫,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兄弟们!镜泊瀑泉唤起午梦酣。
携手吧!共赴国难,振长缨,缚强虏,山河变,万里息烽烟。
(三)
荒田遍野,白露横天,夜火熊熊,敌垒频惊马不前。草枯金风疾,霜沾火不燃。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丛山。
奋斗呀!重任在肩,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完。
(四)
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斗横扫嫩江原。
伟志兮,何能消灭。团结起,赴国难,破难关,夺回我河山。
《露营之歌》是按春夏秋冬四季写成的四段歌词,反映了抗联部队西征过程中露宿的情况,每段都离不开“火”字。当时,火不仅在冬季里是人们最喜欢的,在抗联的战斗生活里夏季也天天都离不开它。尤其在伏天里,火能驱赶蚊蠓的袭击,还能在阳光照射不进的阴暗密林里烤干衣服。东北抗联在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奋起自卫,在长达14年之久的极其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歼灭和牵制了大量敌人,为东北和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露营之歌》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精神和夺回我河山的坚强意志。这首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被人们不断传唱,还一度被编入东北小学课本。那个年代的人,有很多还把“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两句话作为座右铭,用以激励自己克服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难。
(赵士涛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