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春:为了大地的丰收

2022年08月24日

文 摄 全媒体记者 郑亚楠

张树春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儿,学着农学,干着农技活,一干就是几十年。

张树春说,自己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农家门”。

1963年出生的张树春是北林区西长发镇人,1982年,他毕业于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校农学专业,之后便一直在北林区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成为一名“草根”科技工作者。1999年,经组织安排,他任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凭着对黑土地的热爱与坚持,他成为了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获得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专业技术二级岗位。

上个世纪90年代,北林区的水稻技术还很落后,而当时日本的水稻栽培技术位居世界前列。1994年至1995年间,作为21世纪中日青年友好交流项目参加人员,经初试、复试合格,张树春被黑龙江省原农委派到日本学习,主攻水稻栽培。张树春学习新技术,掌握新科技,努力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经过多年实践,他和同事们一起提炼出来的“水稻高台大棚钵体机插技术”获得了省长特别奖。张树春秉持着“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的原则,仅2016年在推广新技术的工作中,就应用新技术16项。多年来,他推广的绥粳、龙稻、日系血统的水稻新品种,在不断创高产的基础上,产品品质有了突破性发展。由于推广各项先进技术,北林区仅水稻每年可增产6500万公斤以上,为农民增收近两亿元。

北林区作为农业大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方兴未艾。以水稻智能催芽车间为例,这是一项全新的规模化服务新技术,当时北林区委、区政府将这项技术的管理、指导和应用交给推广中心全面负责。为此,张树春与同事们在水稻催芽的关键时节,昼夜吃住在乡村。他们总结出的“低温浸种、高温破胸、适温练芽”配套技术,创造了大规模芽匀、芽齐、芽壮的良好技艺。该项技术也由起初农民的不乐意接受,到最终出现了排号催芽的大好局面。

北林区在践行现代化大农业的建设过程中,历经了风、雹、病、虫的严峻考验。每当这时,灾情现场总能看到张树春带领农技推广人员奋战一线的身影,他们从病虫口中夺粮,把风雹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2014年,北林区使用直升机开展航化作业。每当航化作业时,为保证航化效果,作为地面农技服务人员的张树春总是早起三点半,中午顶烈焰,晚上干到看不见,为的只是降低防治成本和农民劳动强度,提高绿色防控效能。由于空中与地面防控的有机结合,即便是发病较严重的年份,北林区水稻的病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几十年的农技推广工作生涯,让张树春见证了北林区农业的发展,也让他两鬓斑白,皱纹多挂。他在极其平凡的工作岗位做着不平凡的事业,曾先后荣获省、市、区劳动模范称号,国务院、省特殊津贴,以及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创新能手称号,并有多项科研成果发表,他现为全省唯一县级入选的黑龙江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土壤耕作学梯队带头人。

张树春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成绩是过去的,自己会终身将论文写于大地,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