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09日
图为酒厂外貌。
文·摄 于博 何明君
惠字七井,老地名,就是现在的惠七镇。惠七满族镇地处望奎县东北部,北与海伦市接壤。全镇人口2万多人。惠七镇名字取自“惠字七井”屯名的“惠”和“七”两个字,后来因为“高贤酒”名声日隆,便改称“高贤窝棚”。惠七镇在中华民国时期,隶属于望奎县金家店区管辖,东北沦陷后,改为高贤村。东北光复后,设高贤区。建国后,改为第十区。1956年4月,撤区建乡,名惠七。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命名为幸福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惠七乡。1985年3月,改设惠七镇。1990年2月,成立惠七满族自治镇。
惠七镇境内有三道乌龙沟穿境而过,地势呈丘陵漫坡,森林绿化良好。有耕地面积15万多亩,主要物产为玉米、高粱、大豆,其中高粱种植面积居全县各乡镇之首,养殖业以黄牛、生猪、绵羊为主。曾是望奎县“母猪万头乡镇”,黄牛饲养量位居各乡镇前列。处在寒地黑土核心地带的惠七镇不仅靠东北物产闻名遐迩,更凭借一种美酒驰名中外,此酒名为高贤老酒。高贤,是地名,也是人名,更是驰名商标。惠七的美好从酒开始,酒从一个美丽的传说开始。
相传很久以前,靺鞨和高丽两个部落在辽阔的北方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战斗,结果靺鞨战败了。在逃亡的路上,他们发现前面有一处地方轻雾蒸腾,在冰天雪地里格外引人注目。部落人相拥而至,发现是一处暖泉。众人取水饮之,甘甜怡人,精神倍增。部落人斗志昂扬,戮力同心,打败了追兵,感恩此泉,遂将此井称为“神泉”。从此,部落人围泉而居,逐渐繁衍壮大。
时光流逝,到了清朝光绪年间,清政府为了解决旗人生计和屯田戍边,开始解禁放荒。1899年,居住在双城堡的旗人高贤来到惠字七井荒段领荒,招民开垦。高贤为人耿直忠厚,但不失精明果断,他发现了那口“神泉”,一饮知水性,便决定开烧锅。烧锅,即酿酒的作坊。
清宣统元年(1909年)农历二月十八,高贤烧锅在惠字七井开张,取名“德裕恒”。由于高贤深谙经商之道,保证质量,童叟无欺,加之“神泉”之水确实品质好,酿出的酒芳香醇厚,为百姓商贾、高官达人所喜爱,酒水供不应求。久而久之,高贤的名字取代了“德裕恒”。人们把“德裕恒”改叫“高贤烧锅”,把所酿的酒称为“高贤老酒”,把惠字七井改称为“高贤烧锅屯”。
经过高贤烧锅人的努力,高贤老酒越来越火。1924年,高贤老酒在长春、沈阳、秦皇岛、北京、天津、武汉等地设有高贤酒馆,专门经销高贤老酒,一些高档饭店也代卖高贤老酒。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三省,高贤烧锅被日本侵略者强占,改字号为“复兴德”。“复兴德”只生产高度白酒,供飞机作燃料之用。高贤白酒这个餐桌佳酿竟然由“地”升“天”,从生活用品成为军事管控重点物资。高贤老酒“助纣为虐”,但这不是它所能左右的。
1945年8月15日,东北光复,高贤烧锅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1958年,高贤区改为幸福人民公社,高贤烧锅也变成了“幸福人民公社酒厂”。1962年,随着国民经济调整,幸福人民公社酒厂下马。10年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向周恩来提起高贤老酒。情况自上而下反馈到县里,望奎县革命委员会决定恢复酿酒,在原烧锅旧址重新建厂,注册商标为“幸福泉”。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乡镇企业得以迅速发展,高贤烧锅步入发展的快车道,高贤老酒渐渐香飘四海。
高贤老酒之所以闻名,受消费者欢迎,一是原材料好。采用东北高粱加上深井水。水是极好的溶媒,对酿酒的糖化迟速、发酵良否、酒味优劣至关重要。所谓“水为酒之血”“名酒必有佳泉”。据专家考证,高贤酒用水,也就是“神泉”之水,属于暖矿泉系列,富含钙、钾、镁、钠等人体必须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罕见的锶和偏硅酸复合型、低矿化度珍稀优质天然矿泉;二是采用传统工艺生产酿制,酿酒地窖为各种水果加上特有的寒地黑土、黄泥拌合后拉砌而成。高贤老酒清澈透明,醇香浓郁,回味悠长,具有泸州老窖的品味,兼具茅台风韵。2017年,高贤酒厂投资1700万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高贤老酒的品质更上一层楼,年产量达到5万吨,深受消费者青睐。
高贤老酒在20世纪40年代就名扬天下,在新京(伪满洲国首都,今长春)评酒会上一举夺魁。198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乡镇企业系统浓香型优质酒第一名。1993年,荣膺“黑龙江省特产”称号,一度成为人民大会堂国宴用酒。1999年,被国家定位“中华老字号”。2013年,高贤老酒传统酿酒技艺入选黑龙江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2月2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高贤老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我国著名书画家范曾先生在1996年畅饮了高贤老酒,对其赞不绝口,即兴挥毫写下“高贤老酒”4个大字。
高贤老酒不仅是惠七地产商品的代表,也是惠七人民的骄傲。因为它不仅是一段历史、一段文化,更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红色记忆。高贤烧锅的美酒如此醇厚,是因为它不仅有黑土地的慷慨馈赠,更有烈士鲜血的浸染。
1940年4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的所属部队按照统一编制原则,改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三、六、九、十二支队。部队随即按照中共北满省委和三路军总指挥部部署,开展了“红五月”纪念活动,绥化地区抗日武装斗争愈加活跃。至10月末,六支队和十二支队在绥化地区与日伪交战数十次,有力地打击了敌人,扩大了抗日联军在群众中的影响,推动了绥化地区抗日斗争的深入开展。
1940年7月,抗联六支队副支队长高继贤率领57名战士在高贤烧锅旁与日伪讨伐队遭遇。高继贤手持轻机枪向敌人扫射,战斗异常激烈。最后战士们活捉了海伦县(今海伦市)警察大队大队长王玉玺以及警长十余人,缴获不少枪支弹药。遗憾的是,在追击逃敌中,高继贤不幸中弹牺牲。
同年10月25日黄昏,抗联二支队支队长兼政委冯治纲率领骑兵百余人由海伦进入望奎地界,在惠七镇高贤村李文彩屯被日伪讨伐队包围,敌人人数众多,携带小钢炮,但我们英勇的抗联战士毫无畏惧,拼死杀敌,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疯狂的进攻。最后,冯治纲率队杀出重围。在此次战斗中,二支队副官张辅卿因伤被俘,日伪如获至宝,先是许以高官,再以高贤烧锅引诱,后是酷刑逼供,张辅卿不为所动,高唱“露营之歌”,最后张辅卿笑饮满碗高贤老酒,慷慨赴死,英勇就义。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英雄长眠的土地盛开着富裕和希望之花。惠七满族镇党委政府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八业并举,广辟富裕之路,促进农民增收。
八业为酒业、木业、豆业、薯业、畜牧业、劳务业、特色产业、商贸业。重点抓四大项目,曰“四轮驱动”——
通过招商引资,加快高贤老酒这一百年“老字号”技术创新,依托高粱产业基础好的资源优势,引资整合全镇酒业资源,激活做优存量,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酒类品牌。引资上千万元对高贤酒厂实施改扩建,采用现代生产流程和传统生产工艺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助推“老字号”企业裂变升级。目前,高贤酒业已推出13款新产品,实现年产值2.4亿元。现在,全镇形成以高贤酒业为龙头,以幸福酒业、惠七窑酒、西沟酒业为辅助的集团化酒业发展模式,全镇酒业企业可以拉动300人就业,发展高粱种植1.5万亩、玉米4万亩。
依托大豆主产区的优势,引来大豆购销企业,推行“525”规模经营模式,把本地大豆推向域外大市场,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动全镇大豆产业提档升级。到目前,全镇形成以宏旺豆业为龙头,方瑞豆业、双江豆业、万达豆业为辅助的“抱团”运作模式。去年,全镇订单种植大豆8万亩,销售大豆12000吨,促农增收1600万元。宏旺豆业吸收103户大豆种植大户组建了宏旺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对入社农户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销售,实行统一种植技术规程,走绿色品牌之路,年种植绿色大豆达10000亩。同时,对大豆实行分级精选,产品远销全国14个省区市,部分产品出口韩国、日本。
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品牌,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发展马铃薯精深加工业,依托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打造“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现在,全镇形成以德友薯业为龙头,祥福薯业、树文薯业、树昌薯业为辅助的规模化、组织化发展的可喜局面。去年,全镇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万亩,促农增收4000万元。德友薯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规模种植500亩的马铃薯,全部施用农家肥,年加工马铃薯6000多吨。
借助木材资源的优势,引来木业加工企业,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发展成经济优势,带动当地就业。现在,全镇形成以鸿福木业为龙头,以凯达木业、龙腾木业、崇久木业为辅助的木材加工立体化格局,全镇年可加工木材6万立方米,销售收入3亿元。鸿福木业主要生产高密度纤维板、细木工板、建筑模板、生态装修板等产品,产品远销河北、江苏等地,年上缴税金800万元。
如今,走在惠七镇大街上,闻酒香飘溢,听机声隆隆,看厂房林立,望沃野生金,古老而又年轻的惠七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党的惠民政策、民族政策,让惠七满族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飞吧,惠七,举一杯高贤老酒,让我们为你祝福,为新生活干杯!
来吧,朋友,惠七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