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锋林
开展必要的竞赛评奖,倡导全社会崇尚荣誉,激励人们赶超先进,有利于推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但据笔者多年观察,此项工作在基层多有不规范之处。
一些地方,本来是项常规工作,为求表面轰轰烈烈,也常常设计奖项庞杂的奖杯、奖牌,实际用会议口头嘉奖、通报表扬,完全可以替代;有些行业协会十分热衷组织竞赛评奖活动,且授名故弄玄虚,玩弄概念, 如授给企业领导及科研单位“魅力领袖奖牌”“金口木舌奖牌”“美轮美奂奖牌”“拍案叫绝奖牌”等;有的奖项之繁,授名之杂,让人眼花缭乱:如一家期刊协会频繁组织评奖活动“中国北方优秀期”“中国最美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中国百强期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全国优秀时事政治期刊”“全国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等;还有些商贸服务业协会,还常冠“国”字号、“省”字号,独评缺乏广泛听证、论证的“星级”“名次”,卖假“名牌”,替他人争做广告,同时诱导一些名不符实企业,花高价买“名”买“牌”。由于一些职能部门缺乏全过程有效监管,地方党委 、政府缺乏常态规范,竞赛评奖项目及命名鱼龙混杂,影响了基层正常工作秩序,增加了基层负担。
为涤浊扬清,规范工作,笔者建议:首先,各地应进行一次专项清理,特别是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先各自治理好当地的“小气候”。要从为基层干部减负的高度,对当地政革开放以來,每项竞赛评奖项目的必要性及命名的准确性,进行一次摸底、盘点。经广泛论证后,废止一批,健全完善一批,如需与时俱进,再经严格论证新设。
其次,进一步强化“一个口”管理。凡各种竞赛评奖项目及命名都必须先呈报给党委的政工部门,甄别取舍,坚持一个闸口放行。要遵循基层工作秩序和工作规律,从严控制总量,竞赛不宜频、奖项不宜多、命名不宜乱,并不断完善行之有效的规范体制机制,做到有章可循。
再次,广大基层干部要善于鉴别,敢于抵制。对那些可搞可不搞的竞赛、对那些既无实际意义的奖项,又不符合当地水土的命名,不必违心参与、捧场。更不能图假虚荣花钱买黑牌、买假名。让那些自欺欺人的竞赛评奖项目找不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