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兵: 用“芯”做酸菜

魏延春

在北林区,一家以传统工艺为根基、以创新经营为动力的酱菜企业,市场销售形势良好。这家企业就是绥化市顺兴酱菜有限公司,是由退休职工杨兵于2008年创立的。企业凭借对品质的坚守、对匠心的传承,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在竞争激烈的酱菜行业中闯出了一条发展之路。

从退休职工到创业先锋:一场关于热爱的跨界转型

企业创始人杨兵曾是绥化卷烟厂的一名职工。退休后,她并未选择安享晚年,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东北人餐桌上的“灵魂味道”——酸菜,倾尽积蓄,在北林区东兴办事处建起了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的酱菜厂,并注册品牌“绥馨园”,开启了从“烟草人”到“酱菜匠”的跨界创业之旅。

杨兵的转型并非一时兴起。东北酸菜作为地域饮食文化的重要符号,市场需求稳定,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企业却寥寥无几。她坚信,只要将工业化思维与传统工艺结合,便能打造出兼具口碑与规模效应的品牌。为此,邀请具有多年食品行业经验的郎万山担任负责人,共同构建起“传统工艺+现代管理”的运营体系。

从田间到餐桌:严苛工艺背后的品质密码

走进顺兴酱菜的生产基地,8座巨型酸菜窖整齐排列,每座窖可容纳50万斤白菜,年处理量达四五百万斤。这些白菜并非就地取材,而是精选自山东临沂、辽宁锦州及周边肇东、肇州等地的优质净菜。“不同产区的白菜口感各有千秋,山东菜脆嫩,东北菜甜润,通过科学配比发酵,能让成品风味更富层次。”郎万山说。原料入厂后需经过多轮冲洗、沥干,确保无杂质残留,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却直接影响发酵成败。

在核心的发酵工艺上,企业创新采用“双层稻壳覆盖保温法”:即窖内白菜经盐渍后,表层铺设两层厚达20厘米的稻壳,既能隔绝空气、抑制杂菌,又能利用稻壳的天然孔隙调节温湿度。而区别于市面常见的加碘盐,企业坚持使用无碘盐腌制,既避免了碘元素对乳酸菌活性的抑制,也满足了特定消费群体对低碘食品的需求。“曾有客户反馈,我们的酸菜让甲状腺疾病患者也能放心食用,这更坚定了我们的选择。”郎万山表示。

从线下到云端:一根网线撬动市场

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消费时代,顺兴酱菜并未固守传统批发市场,而是早早布局电商赛道。企业组建专业运营团队,通过主流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并借助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新渠道触达消费者。如今,“绥馨园”品牌日均发货量达二三百箱,每箱20斤,产品销往省内外。更令人称道的是,一位香港客户因偶然品尝“绥馨园”牌酸菜后便“念念不忘”,连续多年通过快递订购。

网络销售的成功,离不开企业对消费需求的精准洞察。针对大部分群体偏好的小份装、即食装,企业开发了多规格产品线;针对物流痛点,定制抗震保鲜包装,确保酸菜在长途运输中品质如一。杨兵坦言:“以前觉得酸菜是‘土特产’,现在发现它也可以是‘网红食品’。只要品质过硬,传统产业同样也能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

从谋生到共富:一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

在顺兴酱菜厂的车间里,十五六名工人正熟练地进行分拣、装袋。他们中有下岗职工、农村留守妇女,也有临近退休的再就业人员。企业不仅为他们提供每日150元的稳定薪酬,还设立“满勤奖励300元”的激励机制,人均月收入可达4000元,在当地属中上水平。一名工人感慨地说:“以前下岗后觉得人生没了方向,现在靠双手挣钱,日子有了奔头。”

这份“共富”情怀,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每个环节。用工环节优先当地人,带动他们共同致富;生产环节严守食品安全底线,连续多年抽检合格率100%;经营环节拒绝价格战,通过品质提升附加值,维护行业良性竞争……正如杨兵所言:“做企业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良心账、社会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