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中国话语的感召力

2022年08月31日

周汉杰

在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用中国话语体系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构建崭新中国话语体系实践要求,立足回答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指明中国话语体系的方法论要集中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阐释中国道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指导未来社会实践等方面持续用力。

一个民族的强大,必须伴随着民族的文化自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中国历史,以中华文明为源头活水,从五千多年璀璨文明中承继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的精华养分,充盈着浓郁的文化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发展经济促进物质全面丰富的同时,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国智慧凝练为中国价值。中国价值是可以贡献解决当代文明危机的价值观,是经过现代化创造性转换和“和合”理念形成的中国智慧。作为中华文化贡献给世界的新价值观,将中国智慧凝练成中国话语,要大力提高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整体建设水平,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应通过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构建正确指导未来实践的中国话语体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回答重大时代课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中国话语的时代性、应变性、原创性,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中发挥巨大威力。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本文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