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2021年09月29日

以人民为中心 百年辉煌的历史必然

段 虹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始终把中国人民放在“初心”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本色。百年的奋斗历程书写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华美篇章。

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力证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百年征程、百年奋斗、百年拼搏,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中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党的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执政根基不断夯实。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同甘共苦,奋勇前进。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奋斗史,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斗争史。

从“三次伟大飞跃”的历史事实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在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不负历史重托、不负人民的选择,始终为人民而奋斗,为人民而求索。在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体现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各级党员干部和党组织的身体力行中,体现在党执政为民的伟大实践和取得的成就中。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集中展现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的关于国家治理的重要命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在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积累的经验、取得的成就,归纳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优势。回顾党的历史,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专门召开一次全会来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问题。会议从政治高度、战略高度、全局高度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并提出了未来工作目标,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一切为了人民”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建党之初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兑现“一切为了人民”的政治承诺。为了提高“一切为了人民”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刀刃向内,不断加强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构建了一整套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机制,扎紧制度的笼子,为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切依靠人民”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力量。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是我们党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到“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从“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到“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一切依靠人民”成为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和逻辑起点。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的依靠力量,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落实到国家治理体系的方方面面,使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得到有效落实。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然将“实现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本质性规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让“共享”理念,贯彻到中国发展的全过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证明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要在党的领导下,把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凝聚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凝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共识,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汇聚强大力量。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在为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而接续奋斗。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全体人民都期盼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因为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当然,在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迈进中,道路是崎岖的、任务是艰巨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接续努力。全体中华儿女特别是广大青年应该顺应历史大势、共担民族大义,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在为民族复兴奋斗中实现社会价值,把民族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接力奋斗中梦想成真。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为黑龙江省社科联“庆祝建党百年”理论征文获奖文章)

链 接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找准“大思政”融入点阐释大主题

张 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在两个百年历史交汇期,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对青年学生进行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及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在教育中突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主题,使大学生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历史使命、历史担当,勇做历史主人,赓续红色基因,使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紧扣大主题,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使思政课听有热点,学有收获,做有榜样,干有劲头,以强有力的“大思政课”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在新时代自觉践行大主题,把主题作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和使命自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百年党史的主题,要通过强有力“大思政课”,让广大青年懂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易实现的,要在奋斗中、牺牲中、创造中才能实现。要善用“大思政课”的系统教育,使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懂得党已团结带领人民通过艰苦的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的宏伟目标,现已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使命、重担都摆在新时代的青年人面前和肩上,要求当代青年人向着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和创造。

新时代高校必须善用“大思政课”,面对高校学生人数处于世界前列、学生数量庞大的人群,“90后”“00后”是主体,并且年龄、家庭、地域等条件又不相同,给“大思政课”的教育带来了难题,提出了思政教育上的挑战。所以,高校思政课要突出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教育和学习,并与“四史”教育相结合,强化一个主题教育,确保高校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教育中“不缺席”“不掉队”,把课上学习与课下学习结合起来,把思政理论教育与博物馆、烈士馆等参观教育结合起来,提升“大思政课”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把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体现在青年学生的身上,确保大主题紧扣“大思政课”,转化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百年党史的大主题,有鲜明的历史使命感、历史责任感,要求讲好思政课必须有历史大视野、历史大格局、历史大担当,从我国5000多年历史文明中汲取思政课的厚重资源,讲清大主题形成的依据、内涵及必然性,从中看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在新时代自觉为党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而奋斗,在广大青年的奋斗和创造中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展现新时代“大思政课”的教育力、动员力、亲和力、感染力。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科学理论指导,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组织领导,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步一步成为历史必然,现已成为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主题,中国人民的自觉实践。高校要善用“大思政课”向青年学生讲活、讲透、讲准、讲好百年党史这个大主题,满足新时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的需要,在“大思政课”的历史视野中培养青年学生的大格局,形成历史大担当,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最终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扛旗人。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通过学习增强走好“新赶考路”的自觉

敬海新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望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深刻阐明了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深刻阐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催人奋进。我们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把理论学习转化为推动龙江振兴发展的巨大力量。

深刻把握讲话所蕴含的坚定信仰追求,坚持党的核心地位不动摇

第一,在百年党史的辉煌篇章中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逻辑。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

第二,在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统一贯通中认清“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理论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在新的赶考路上,要继续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第三,在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中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实践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未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深刻把握讲话所概括的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弘扬革命精神不动摇

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党能团结带领我们各族人民,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这样一股强大的精神。永葆这种奋斗精神,矢志不渝奋斗,党的事业就会无往不胜;永怀这颗赤子之心,增进人民福祉,我们党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作为龙江人,更要弘扬龙江“四大精神”,积极培育赶超领先的勇气、积攒改革创新的激情、激发突破进取的干劲、集聚科学发展的智慧,以不甘落后的心气、谋求发展的热情、迎难而上的意志和奋力拼搏的精神引领人民群众奋勇前行。

深刻把握讲话所提出的伟大斗争精神,坚持进行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领导干部要主动投身到各种斗争中去,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要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应对好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切实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深刻把握讲话所体现的深厚人民情怀,坚持践行党的宗旨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历史证明,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都是绝不会得逞的!95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不答应!14亿多中国人民也不答应!”这充分体现了坚定的人民立场和深厚的人民情怀。

新的征程上,我们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加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保障,发展养老、托幼等社会服务,在发展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深刻把握讲话所展示的强烈时代担当,坚持守住党的初心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9500多万中国共产党员发出号召,提出了“九个必须”的总动员,要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践行党的宗旨,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作者系中共漠河市委副书记)

奋斗幸福观的逻辑支点和理论核心

杨江滢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怎样获得幸福?靠什么实现复兴?答案是奋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就是一部团结带领人民谋求幸福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共产党人奋斗幸福观的形成发展史。

奋斗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说:“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马克思早在中学时代就树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志向,并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为实现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自由解放的奋斗之中。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深刻揭示了幸福的来源与本质,阐明了幸福与奋斗之间的辩证关系,幸福的终极旨归是人的全面发展 , 人类理想的社会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在共产主义前提下,“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人在创造活动中获得的 ,而获得幸福的过程充满矛盾,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加以解决,这就使得幸福离不开奋斗,奋斗为幸福的最终实现创造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注入丰富的中国实践。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曾将革命理想表述为: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谋求人类解放,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幸福所在。

奋斗幸福观是蕴含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特质的幸福观

历史是客观的见证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接力奋斗,创造了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发展成就。党团结带领人民用近30年时间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如今,中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的伟大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接力奋斗创造的。

奋斗幸福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幸福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奋斗幸福观是唯物史观的精彩阐释。奋斗幸福观深刻回答了为谁奋斗的问题。人民是幸福的主体,是幸福的创造者和享受者。1945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提出:“在工作中为民谋福,与人民共患难,为人民的幸福而战斗的党是无敌的”。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一切为了人民富裕幸福”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实现新目标,需要全党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奋斗幸福观的根本立场是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追求,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实实在在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作者单位: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

链 接

总结百年党史,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始终不变的初心和使命。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詹成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一如既往地迈开奋斗步伐,在于其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从中汲取了源源不绝的奋进动力。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还有效形塑了奋斗的意义内核,有效开创了驱策奋斗的知行环境,有效保持了奋斗初心的薪火相传。

——祖昊《中国共产党奋斗精神何以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