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伴随祖国前进

——黑龙江革命老区的音乐故事(二)

2020年06月04日

白亚光

黑龙江省在全国解放较早。新中国成立前后,黑龙江省在恢复和发展生产、解放全中国、抗美援朝等工作和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咱们工人有力量》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就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两首重要歌曲。

《咱们工人有力量》

走进华电能源股份公司佳木斯热电厂,可以看到一座电厂工人参与设计和施工的著名音乐家马可的钢制塑像。厂史展览室里,摆放着一些马可当年的用品,展室人员说,佳木斯热电厂的前身是1938年建成的佳木斯发电厂(所),就是在这里,中国工人阶级唱响了迈向新中国时的第一首高昂战歌,这首歌就是《咱们工人有力量》。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做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决策,延安鲁艺、延安大学、延安新华书店、东北电影制片厂、东北日报等一大批我党政治文化机构相继迁入佳木斯,一时间,佳木斯成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又一根据地。时任中共中央北满局书记陈云到佳木斯检查工作,看到很多从延安来的文化教育团体和文化名人,很有感触地说,佳木斯成了东北的延安了,佳木斯因此有了“东北小延安”的美誉。

1945年12月,马可随鲁艺文工团从延安挺进东北。马可的女儿马海星说,1946年至1949年在东北工作的这段时间,是马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在陕北时,他接触的都是农民,通过深入生活,采集了大量民歌和民间音乐,创作出了《白毛女》《夫妻识字》《小二黑结婚》《南泥湾》等著名的音乐作品。到了东北,他第一次接触到“大产业工人”,东北大工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场面,工人阶级豪情满怀的革命激情和斗志,让他深受感染。他说:“我为农民写了不少曲子,但还没有给产业工人写过曲子。”因此,他下决心创作出一首工人阶级的战歌。

为了深切体验这种全新的生活,马可带领文工团团员们到佳木斯的一些工厂和铁路搜集素材,深入到火热的生产现场之中。在佳木斯发电厂,工人们光着膀子,挥动铁锤,高喊口号,努力修复被日寇毁坏的机器设备,废寝忘食地恢复生产支援前线。马可也穿起工人服装,亲自抡起大锤。劳动休息的时候,女文工团员为工人们演唱《翻身五更》,工人们问有没有工人翻身的歌,马可回答还没有编出来。这时,一位老师傅唱起了自己编的《工人四季歌》:“秋季里来菊花黄,工人翻身自己把家当。成立了职工会,参加了自卫队,组织起来那么有力量。”老师傅唱歌的声音很朴实,嗓子还有些沙哑,可是歌声很有吸引力。马可很受感动,当即记下了曲谱。当天晚上,他用二胡试着拉起《工人四季歌》的曲调,一边拉,一边思索。文工团员们也在思考议论:“歌颂他们的生产热情”“歌颂他们坚决、勇敢、热情、乐观的精神”“歌颂他们改造世界的气派”“真是伟大!伟大的……力量!”“我看可以叫做伟大的工人……伟大的力量”“不如干脆就叫《工人有力量》!”在沉思和讨论声中,《工人四季歌》的欢快曲调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热情的旋律,《咱们工人有力量》初创完成了。初稿诞生后,马可组织文工团员到电厂教工人演唱和征求意见,以后又带到哈尔滨和沈阳反复修改。初稿中有一句:“为什么?为了打老蒋。”后来改为:“为什么?为了求解放。”歌曲原来取名《我们工人有力量》,后来改为《咱们工人有力量》,显得更为质朴和亲切。1948年年底,马可在沈阳将作品定稿,发表于当时的《人民音乐》第一卷第一期:

咱们工人有力量,

每天每日工作忙,

盖起了高楼大厦,

修起了铁路煤矿,

改造的世界变了样!

嘿!

发动了机器轰隆隆响,

举起了铁锤响叮当!

造成了犁锄好生产,

造成了枪炮送前方!

咱们的脸上发红光,

咱们的汗珠往下淌!

为什么?为了求解放!

为了咱全中国彻底解放!

马可说:“在选择主题方面,这个歌曲所表现的是翻身工人认识了自己的力量,认识了自己是世界的创造者,为求得自己的彻底解放,加紧生产支援战争。”歌曲采用二部性结构,前一段落以坚定有力的节奏、一唱众和的豪迈音调,刻画出工人阶级沉着坚毅的性格,表现出他们改造世界的雄伟气魄;后一段落节奏紧凑,出现了欢快的劳动呼号,把歌曲推向高潮,形象地描绘了工人阶级忘我劳动的热烈场面。这首歌一诞生,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从关外唱到关内,从黑龙江解放区唱到全国,从1947年唱到今天,成为歌唱中国工人阶级的一个时代音乐经典。

马海星说,经过考证,马可谱写的最后一支歌也是在黑龙江完成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马可被发配到黑龙江的一个农场,在一次场部举办的声乐比赛中,当歌手唱起《兴安岭上栽上了浅水藕》时,尽管观众并不知道这是著名音乐家马可的作品,但本来有些嘈乱的会场顿时安静下来,一些原来准备退场的人们停住脚步,又转身回来坐下。1976年7月,马可因病去世,时年58岁。在音乐界纪念马可百年诞辰的座谈会上,音乐家和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马可精神”,对马可和他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谈到《咱们工人有力量》时,他们认为这首歌曲把“中国传统的号子与西方进行曲相结合,是在学习民间的基础上坚持创新,展现了干劲十足的工人形象”“现在我们应该再听一听《咱们工人有力量》,想想我们心中能够撞击出多少流淌在人民心中的旋律”。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2019年1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二炮兵部队保定干休所门前,贴着一张简短的讣告:“麻扶摇同志于2019年1月20日在北京301医院去世,享年92岁。根据生前遗愿,一切从简,不举行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众多媒体也相继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词作者麻扶摇逝世”的消息。而在以前,很少有人知道麻扶摇是这首著名歌曲的词作者,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身世,他的为人处世就像他的逝世讣告一样低调。

麻扶摇,黑龙江省绥化县(现绥化市)人,1927年生,1947年参军,1948年入党,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一师26团5连指导员。当时,炮兵1师正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垦荒生产,突然接到命令:迅速集结,作为第一批入朝部队参战。麻扶摇后来回忆说:“出发前,大家深情地望着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的农田,望着自己用汗水浇灌的土地,战士们的眼睛湿润了。”正是怀着对家乡的恋恋不舍,他踏上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征程。

入朝前夕,连营团层层召开誓师大会,麻扶摇作为5连指导员很快拟好了全连的出征誓词,但又总感到意犹未尽。这时,他突然看见放在背包上的各排交上来的决心书,上面写着“保卫和平,保卫祖国,就是保卫家乡”这样的话,几乎所有的决心书里都有“打败美帝野心狼”的口号。这时,连长又来告诉他,原来准备回家结婚的一名东北籍老战士,决定战争胜利后再结婚;一名结婚刚三天就参军的战士,也表态“抗美援朝结束再探家”……

这些动人的事例激励了麻扶摇,他把战士们发自内心的誓言记录下来,几经修改补充,写成了一份诗歌形式的决心书:“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

第二天,麻扶摇把这首诗作为全连出征誓词的导言,写在黑板上,并向大家作了宣讲。大家一致认为,这首诗表达了全连指战员的共同心声。当时,5连一位粗通简谱的文化教员为它配了曲,并在全连教唱。部队入朝时,全连战士就是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这首歌跨过鸭绿江的。

后来,麻扶摇惊奇地发现,一支支后续入朝的部队都唱着一首曲调乐观、雄壮有力的歌曲,歌词与他写的诗基本相同。由于战斗频繁,消息闭塞,所以当时也无法知道这首歌词曲结合的原委。直到1953年,他才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形成的来龙去脉。

原来,志愿军入朝前夕,新华社随军记者陈伯坚到26团采访时,从黑板报上看到了麻扶摇的诗,觉得它作为誓词与众不同,既上口又容易记住。1950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了他写的通讯《记中国人民志愿军几个战士的谈话》,以加大的字体把麻扶摇的诗放在通讯的开头,把原诗中“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把“中华好儿女”改为“中国好儿女”,说“这是记者在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听到的广为流传的一首诗”,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的周巍峙,从《人民日报》看到这首诗,激动不已,马上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当时,他正在田汉办公室,一边开会,一边在腿上敲打节拍,仅用了30分钟,就为这首诗谱完了曲。歌名用了诗中的一句话“打败美帝野心狼”,又根据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的建议,将原词“抗美援朝鲜”一句去掉了一个“鲜”字,还在曲下写了一行小注:“此歌写于1950年10月26日下午,田汉同志住处。在开会时写!”歌曲发表在1950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上。

后来,周巍峙看到一家青年杂志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为题刊登了麻扶摇的诗,认为“战歌”一词用得好,便将歌名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曲采用进行曲式,气势雄伟,节奏铿锵,充分表达了志愿军和全国人民的钢铁意志和必胜信念,所以一经问世,就响彻朝鲜战场和祖国大地,志愿军战士唱着它浴血奋战,爱国青年唱着它加入志愿军行列,孩童们唱着他把自己的零花钱捐献给国家,工人和农民唱着它迸发出高昂的生产热情。它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抗美援朝的标志性音乐形象。

由于当时不知道词作者,所以“战歌”发表时署名“志愿军战士词,周巍峙曲”。1953年,全国开展群众歌曲评奖活动,在参赛的10000多首歌曲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被评为一等奖。为了给作者发奖金,有关部门辗转查找,才在炮一师找到了麻扶摇,歌词才改署他的名字。

但麻扶摇认为,原署名“志愿军战士”也很确切,“因为是他们以自己的英雄行为描绘了歌词的意境,用发自内心的豪言壮语表达了歌词的主题思想。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真正作者。”

晚年他离休后又多次表示:“这首歌不应该属于我个人的私有‘财富’,它们应该属于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的党和伟大的民族。”他对这首歌怀有很深的感情,曾对他的老伴儿说:“将来走了,得把骨灰的一半撒在鸭绿江。”

他去世后,网间很多人留言:“影响中国亿万人的词作者走了”“英雄的一代,难忘的歌声”“一个时代的声音,中华民族的声音,世界和平的声音”“感谢这些最可爱的人为祖国为人民作出的牺牲!”

麻扶摇一生只写了一首歌,却唱出了一个时代的强音。斯人已去,战歌长存。2019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还需要提及的是,在抗美援朝运动中,黑龙江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1950年11月到1951年4月,黑龙江省和松江省(1954年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有45000多名青年工人、农民和学生报名参加志愿军,组织了三批共2500付担架赴朝英勇作战。两省的志愿军战士中涌现出一大批战斗英雄,著名作家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两名“活烈士”井玉琢和李玉安,就是黑龙江省优秀志愿军战士的代表。在后方,各行各业人民群众掀起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积极开展劳动竞赛和捐献活动。从1951年到1952年5月,两省共捐献人民币(旧币)1952.5亿元,可购买战斗机150架,大大超过了预定计划。黑龙江人民唱着“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