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九岁时,培育出世界最高纬度首个香稻品种,之后,开枝散叶。如今——

九十岁苗永增依然心系香稻研究

2020年06月01日

开栏语:

“我与都城地故事”主题报道,是绥化日报把有意义的新闻力争做得有意思的尝试。通过讲述普通人身上发生的与都城地发展相关的故事,比如,在推进农业大市、工业新军、方兴之城中,讲普通人的参与和贡献;在五谷杂粮下江南、发展乡村旅游、塑造和推广寒地黑土品牌、招商引资引智、参加展会、挖掘和弘扬本地特色文化中,涌现的鲜活典型故事,来深度报道市委都城地发展目标在基层的落实情况。同时,用媒体把天南地北心系都城地发展的绥化人连接起来。

主题报道重点由文字、图片、小视频、小评论等叠加呈现。在绥化日报和所属新媒体共同推出。

今天推出第一期。敬请关注。

李烁 特约记者 刘峰

全媒体记者 廉红 刘华鹏

“我就想回双河基地,惦记香稻苗长得怎么样了。”5月27日下午,记者见到正在市区的家里养病的苗永增,他对记者如是说。前一天,家人拗不过他,开车送他把几棵在花盆里培育的矮秆大穗香稻苗移载到试验田里,看到绿油油的稻种苗,他的双睛就闪着光亮。

苗永增生于1930年3月13日。我国寒地黑土香稻育种专家、绥化市优特稻综合开发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他致力于寒地香稻的培育已有40多年,亲手培育出经国家审定的水稻品种8个,其中5个是香稻品种,已在我省广泛种植,被誉为“寒地香稻之父”。

从生物教师到育种专家

——“让中国人吃上更好的大米”

说起与水稻育种结缘,苗永增忘不了少年时的经历。

新中国成立后,苗永增从绥化简师(绥化学院前身)毕业,先后在双河镇小学、中学任教。

1984年,从中学教师岗位退休的苗永增,听说泰国、日本香米的价格是普通大米的4~5倍,于是萌生了寒地香稻育种梦。“我就不信,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的寒地黑土长不出优质香稻!”同年,他从湖南引进香稻种质资源涟香1号,与当地优质稻及云南的黑稻和吉林的黏稻以人工杂交的方法开始了特种香稻育种的课题研究。1987年9月,双河突降大雪,大片水稻被雪压倒,唯有一株水稻傲雪挺立,其抗倒伏性抗严寒能力令人惊喜,它就是后来的“绥粳1号”。

提起育种,苗永增的二儿子、嘉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苗锡宁说:“一个水稻品种的研育至少要10多年的时间,过程很艰难,配杂交组合时,从源头上用抗性、米质和生长性状俱佳的做组合,要在它们分离变异的成百上千样后代中甄选。”苗永增每天在试验田里起早贪黑,做好记录,查阅资料,测温度,进行稻种间的杂交等等,工作非常繁琐辛苦。

1999年2月,苗永增历经十几年培育的绥香粳9230,与绥化地区科研所的合作下,被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特种稻推广品种,命名为“绥粳4号”。这是北纬46.8度高寒地带第一个香稻品种,也是我国第一个香粳稻品种,在省内外年栽培50万亩以上,平均每公顷产8500公斤左右。绥粳4号成为黑龙江省香稻品种系列源头性的种质资源,省内各院校、科研单位及民营科研所、种业公司等纷纷以绥粳4号为亲本,相继又育成了诸多各具特性的香稻新品种,形成了香稻品种的大家族。这个香味,给黑龙江的大米增加了卖点,每斤大米的价格提高了0.1元到几元不等。

2010年,苗永增培育成功超泰型香稻新品种苗香粳1号,2013年审定通过了当时全省唯一的香糯稻品种苗稻1号……诸多第一,树立了这位矢志不渝、倾注毕生心血研育寒地香稻品种的老人在育种界的地位。

“南袁北苗”传佳话

——“让中国人吃得更健康有营养”

在我省水稻育种界流传着“南袁北苗”佳话——南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北有“寒地香稻之父”苗永增。

苗永增曾就杂交水稻的一些特性向袁隆平写信求教、探讨。袁隆平让辽宁省的水稻专家张中旭邮来了三系水稻种子材料,为他培育香稻品种提供借鉴和帮助,经过大胆实验,培育出更加优质的水稻新品种。

2006年7月,我省一位水稻产业化龙头企业董事长将苗香粳1号(苗系918-4号)米送至袁隆平在海南处,袁老用这个米,淘米做饭,吃在口里,赞不绝口地说:“我研究的水稻增产幅度很大,但没有这种米好吃。”

2015年10月,四季味道(大连)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张文远专程来拜访仰慕已久的“寒地香稻之父”苗永增。短暂的接触交往中,对张文远触动很大。他说,“南袁北苗”两位育种专家,解决了我们对“食”的欲望,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贡献。二位老人家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小人物研究大课题”

——“让中国饭碗盛满更多更好的有机米”

苗永增的育种园里有1100多个品系,赤稻、绿稻、黑稻、黄稻、白稻五花八门,五颜六色,基本上是香稻系列,仅特种稻亲本谱就有108个,统称“超泰”品系,全部为中国基因的水稻品系,是储量较丰的民间香稻材料库。由于品系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随意组合各种基因,培育各种品味和各种粒型的大米。

苗永增说,任何事物都要与时俱进,育种也一样。他培育的苗稻2号每公顷稳产1.5万斤,高产每公顷可达1.7万斤。经省指定稻瘟病抗性鉴定单位三年抗病鉴定结果表明,其抗稻瘟病性较强,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点无病害发生,田间抗病性好,耐冷性强。整精米率为67.5%~68.5%,食味品质82分以上,达到国家二级米标准。

苗永增还试研究了“抢积温高产法”,老人说此方法优点有三:一是节省种子,传统1公顷地用种120多斤,而这种方法1公顷地仅用种10公斤左右;二是突破传统观念“不插六月秧”的束缚,抢积温高产法可在4月5日育种,秧苗在大棚里生长60天,这段期间秧苗能受到很好的保护和护理,6月5日前后插秧,秧苗长得壮,为后期生产打下坚实基础;三是产量高,抢积温高产法能抢积温7至10天,可以种植第一和第二积温带的稻种,初步测算可增产10%左右。另外,“抢积温高产法”按几何六棱形插秧,通风透光,抗病能力强,抗倒伏。绥化市科技局技术人员袁志平说,苗永增的“抢积温法”冲击了传统技术规程和传统观念束缚,是水稻栽培技术、插秧技术创新和突破的有益尝试。

近几年,苗永增自立课题转为研究培育旱香稻品种。说起研究旱稻的初衷,苗永增说,随着国家大力提倡环境保护和“三减”的要求,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保护黑土地,节约水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他的主攻方向是保护土地。

在苗永增的一块旱稻试验田里,有200多个旱稻品种材料,每两个苗眼是一个试验品种,有分离的、有稳定的,大粒、小粒及超长粒的,多数是香稻。翻开厚厚的试验记录本,上面工工整整记录了试验数据,什么时候吐穗、成熟,有没有病等。他说,育种的难度非常大,有时连1%都选不出来。在一块苗床地复种的旱稻试验田里,是代号38的旱稻品种,经过多年的培育已获得大量数据,初步获得成功,可以在第三积温带下限种植生产。

据苗永增测算,旱稻可节水90%,可减肥量40%,可节省人工成本近50%,综合投入1公顷可节省几千元。另外,化肥农药用得少,残留就会降低一半;旱稻没有水层,土壤通气性好,微生物活动能力强,小昆虫活动产生自然肥力,使旱稻能够充分吸收肥力和营养。经测产,每公顷产量可达1.2~1.6万斤。但是在育种和技术上还有待于关键性的突破。

苗永增急切地说:“目前,国家和省里还没有设定审定旱稻品种一项,可是旱稻对于保护土地、节约水资源,促进生态文明,保护环境的作用是明显的。而且,旱稻种子可超高倍繁殖,8斤至10斤稻种能够繁殖1公顷地,可以大大提高农民收入。

现在,苗永增又在他的试验田里开始研究如何改良土壤,节省生产成本,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实现生态米,逐步向有机米靠近。

结束采访时,苗永增说:“我是小人物抓大课题,一辈子研究寒地优质香稻品种,虽然已经90多岁了,但我还有信心研究更优质的香稻品种,让中国饭碗盛满更多更好的有机米,让人们吃得更健康,生活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