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城乡看 基层网格治理效能

2020年05月27日

全媒体记者 唐国宏

疫情防控期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城乡社区网格化治理工作,多次研究解决社区治理和小区管理问题,大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市委政法委制定印发了《绥化市完善提升城乡社区网格化社会治理的实施方案》,明确网格化目标任务、工作职责及四大体系建设,以“清单制链条式”迅速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各地“闻风而动”,成立了以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网格化治理工作专班,统筹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新体制和新机制。目前,全市上下联动,各地围绕全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迅速掀起了新一轮工作热潮,出现了新的变化。

升级网格

让治理更有温度

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推进基层网格治理,让更多的改革创新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安达市委党校家属楼83岁居民刘娅文只身一人生活,在疫情期间摔伤胯骨骨折,卧床至今一直是由社区在照顾,新兴街道办事处新兴社区网格长薛玉珍每天都来到她家为她买菜送药。社区20个网格长穿梭在各个小区,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营造出了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新兴社区现有住户5086户,常住人口1.2万多人,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原来划定的网格过粗过大不能满足当前服务和管理基层的需要。因此,社区对原有15个网格进行重新优化,最后精准划分为20个网格。新选出的网格长每天在小区来回巡查,记录巡查情况,社区对网格长排查的问题,每周汇总梳理,分类解决,涉及相关部门,社区联合相关部门解决,对于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形成台账层层上报加以解决。疫情期间,新兴街道办事处运用“网格化+疫情防控”体系,进一步织密了社会防控网,为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突出作用。

实现“人往格中去”,安达市卧里屯镇在全镇构筑起网格化治理新格局。卧里屯镇将全镇5840户居民重新划分为41个网格,每个网格设立“一长五员”(网格长、网格指导员、网格管理员、网格助理员、网格联络员、网格警员),全镇共设立“一长五员”224名,把与百姓密切相关的管理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网格,统筹职能、资源及经费,提供全科管理服务。在走访中,保国村第四网格网格长李丽红发现邹金凤老人卧床行动不便,办理残疾证时存在困难,她主动向老人获取了身份证、病例等相关信息,专程来到安达市中医院为老人办理了残疾证并送到老人家中。“‘一长五员’实现了多员合一、一格多员和一员多用。现在,全镇基本实现‘大事全网联办,小事一格解决’。”镇党委书记张久利说。疫情以来,他们依托“一长五员”领办代办,引导“一长五员”主动走基层、入农户,开展领办代办服务1000多次,上门服务5800多回,在全镇构建起了一张无交叉、无重复又无缝对接的基层社会治理网。

信息智能化

让治理插上智慧翅膀

走进北林区紫来办事处春雨社区,社区工作人员正在运用全市社会治理云平台系统在录用数据。社区书记宋秀华说起平台的好处,让她开心的是以后再也不用笔纸记录了,用网格化APP采集居民信息几秒钟就实现信息上传,省时又省力。春雨社区按照辖区情况现划分为5个网格,13名网格员运用治理云平台为居民初步实现了包括退休生存认证、疫情入户排查、重点人群管理,为生活不便老人购买生活物资等服务管理事项,赢得群众赞誉。

“它将网格化管理模式延伸到社会治理、基层党建、城市管理等各个领域,形成全市网格化管理体系,搭建起全市统一的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平台研发和运营负责人荆亚忠说,目前试运行3个月取得很好的效果,平台更大的好处在于以后可实现一个平台受理反馈、一个流程处置到底、一个窗口服务群众、一套机制考核监督、一套数据支撑运用,最终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这是利用“大数据+网格化”真正提升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水平的一次新的尝试。

疫情防控需要,催生小区建设智能化。北林区法院小区居民和车辆只要对着门禁刷脸或出示身份证,通过自动识别就能自行出入,为加强社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尤其为疫情防控筑牢了又一道防线。今年3月初,北林区选定7个小区开始智能小区试点建设。同时启动包括小区封闭、科技、警务室和群防群治队伍等4项建设,对小区全面封闭,在车行出入口建设车辆号牌识别系统、在人行出入口建设多功能门禁系统,在小区内部建设全覆盖视频监控,并通过专线专网连接到辖区派出所和公安分局。这样以来,既能实现小区出入智能管理,又能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档升级。同时,把原有小区门卫室改造成警务室,将警务室打造成了集门卫、矛盾纠纷调解站、联系群众服务点于一体的多功能群防群治工作区域。“智能小区建设是一项节省人、财、物力,对疫情防控和居民群众日常生活都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大好事。”北林区委政法委副书记王磊表示,北林区启动建设的多功能门禁系统能做到进出人员人脸、身份证、磁卡和二维码的捆绑识别,既方便居民出行,又便于管理。辖区派出所和分局即可远程进行视频巡逻,随时查看和调取相关信息,从而对各小区治安情况做到全面掌控。如今,7个试点小区均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多治融合”让治理达到新高度

五月的明水县红旗社区傲城国际小区里,满目青翠,干净整洁。在每栋楼单元门口设有的网格化服务公示栏格外醒目,栏上贴有楼长、单元长、网格民警和签约家庭医生。从早到晚,每天这些“红袖标”和“红马甲”们的身影活跃在小区的楼与楼之间,成为街区一道流动的风景。

“疫情期间,辖区内各小区的楼长、单元长坚守岗位,履职尽责。一本本工作日志,记录了他们每天为群众做的实事儿、解决的矛盾、收集的问题、反馈的意见建议。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吸引居民们投来赞许和满意的目光。‘七大员’承载的是明阳街道创新社会治理,推进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发展的新实践。”明水县明阳街道党委书记郑晓秋介绍,明阳街道在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生态过程中,充分发挥网格员、楼栋长等群防群治力量的服务员、卫生员、治安员、调解员、信息员、宣传员、监督员“七大员”作用,突出综合治理、特色创建和融合发展。他们坚持以德治为先导,发挥道德的引领、规范和约束功能,依托特色文化,厚植道德底蕴,推进“文化兴街”战略,弘扬“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优良传统。街道办强调依规引导群众行为,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协调利益关系,提升服务水平,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培养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习惯,以良法促善治。

作为一名社区调解室的调解员,海伦市司法局法治股的石松冶常年轮流驻在雷炎街道民乐社区。自从组建调解室以来,经他手调节的邻里纠纷等典型案例不下10多起,及时化解了基层群众之间的人民内部矛盾。近段时间,海伦市结合枫桥经验做法,积极探索构建自治为组织载体、法治为路径保证、德治为核心引领的“三治”治理体系,组建民乐社区“三治”治理体系综合服务中心。明确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牵头,驻区单位分工负责,社区工作者全员参与,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动,实现社区在党组织引领下,居委会高度自治,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积极探索一条具有民乐社区特色的社会治理新途径。他们坚持以人为本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社区建设,重点在构建“室、站、厅、堂、队、学、中心”为一体的特色服务保障上下功夫。通过组建社区调解室、社区法援站、社区议事厅、社区大讲堂和社区服务队,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使社区居民家里事有人管,发生困难有人帮,让广大居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社区大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