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5日
特约记者 李磊
从2006年走上扶贫这条路,他就像一列开足了马力的动车,连续14年不停奔驰在7个市县8个贫困村的脱贫攻坚道路上,俨然成了“扶贫专业户”。他帮扶过的难管村都变成了先进村,他帮建过的贫困村都发展成了小康村。14年寒来暑往,14年驻村扶贫,他把乡村当乐土,把农民当亲人,把扶贫当事业,心心念念为扶贫。如今已退休的他,依然坚守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他就是原黑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巡视员、绥棱县靠山乡靠山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华。
凝聚民心的“第一书记”
5月22日,在绥棱县靠山乡花卉苗木种植有限公司承包的大棚里,陈华和驻村工作队员正与村里优先聘用的贫困村民们一起劳动,往来自哈尔滨的运输车上装运城市用绿化花卉。
“我们通过订单销售花卉70万株,村集体纯收入15万元左右,同时带动贫困户在这里务工增加收入。我虽然退休了,但在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我要留下来和驻村工作队一起加把劲儿,早日让包扶村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陈华擦着头上的汗水介绍。
2016年9月,57岁的陈华作为中省直机关117名优秀干部被选派担任绥棱县靠山乡靠山村“第一书记”,他是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老伴也直埋怨:歇歇行不,顾顾家成不?陈华却说:“组织信任我,我就没有条件好讲,带领大家脱贫致富,这事我愿意干。”陈华的回答如此坚定,这么多年的驻村经历就是支撑他前行的动力。要在职业生涯的最后几年再为扶贫做点实事,让群众实实在在脱贫。于是,他又一次义无反顾地来到靠山村这个革命老区村,这也是他驻扎扶贫的第8个贫困村。
但一进驻靠山村,摆在陈华面前的就是个“破大家”,村党总支凝聚力不强,村集体负债60多万元,村容破败,基础设施落后。村民对省里来的干部搞脱贫致富也不抱什么希望。咋办咋干?多年的扶贫经历,不服输的性格,啃硬骨头的作风,怎么可能难倒他。
为了吃透村情民意,陈华白天深入田间地头,晚上召开村“两委”、老党员和村民代表座谈会,请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给贫困户“把脉”,找准贫困村的症结问题,找回党员干部的精气神。
村通乡公路有一段是下坡,雨雪天路滑,常有车滑到沟里。陈华到任后不久便提议党员干部一起清冰雪,起初无人响应,他二话没说,自己出钱买了清雪工具,一个人干起来。一次两次后,有党员见状主动加入。他以此为契机号召成立了村党员模范义务先锋队。一次简单的清冰雪,让党员重新找回了带头奉献的感觉,让村民重新燃起了对党组织的信任。有着50年党龄、78岁的老党员赵忠林对此赞不绝口。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陈华引导党员带头建立花卉扶贫产业园。2017年培育50万株花卉,一次性解决30名贫困家庭妇女务工问题,人均增收3000多元,产业园还创收10万元;2018年村集体注册了惠农花卉公司,将花卉扩大到100万株。陈华还促成了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定点帮扶扶贫产业农副产品采购事项,将花卉、油豆角、大鹅等农产品销往哈尔滨市道里、香坊、群力新区、省政府幼儿园等多家单位,实现了订单化种植、规模化养殖。
为了圆百姓的安居梦,陈华可没少费心思,对上争取资金160万元建设“幸福大院”。他马不停蹄地跑哈工大设计方,用真情感动了对方,减免了设计费,并争取新型环保节能材料厂商让利50万元,达到了少花钱多办事的效果,有效化解了40户贫困户的住房难题。4年光景,村集体入股建成了大鹅养殖场、花卉基地、300kv光伏发电、500万元农机合作社,北药种植、苗圃、劳务输出等扶贫产业基地7个,引领和带动贫困群众500多人脱贫致富,让产业扶贫效果更加牢固。
2018年8月,靠山村通过了省第三方的脱贫评估验收,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2018年村集体增收28.2万元,村集体资产达到581.2万元,而且每年还有数十万元盈余收入,靠山村已由落后的贫困村变成了县里的先进村。
扎根群众的“扶贫队长”
14年,陈华带着感情做扶贫工作,把贫困村当成自己的家,把时间、思考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扶贫工作上。
走进绥棱县双合村,陈华就像回了娘家,宽敞的文化广场尽情张开怀抱欢迎他,黄墙红瓦的村委会格外醒目,水泥路伸向村里,两旁安装着太阳能路灯,卧石、亭台,周边点缀着健身器材。如果不是村里袅袅炊烟提醒,一定会以为进入哪个城镇社区。干净整洁的卫生所里,正在开药的村民王世祥讲起两年前的双合村,不禁感慨万千:现在的广场曾经是个大粪坑,道路泥泞,农田桥涵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改变村屯环境是2014年他到双合村做的第一件事。说起他每天清晨扫路、搬水泥,病倒拔了吊瓶接着干,一桩桩一件件,父老乡亲都记在心里。在他的努力下,路宽了,树绿了,花红了,村庄变美了,村民素质提高了,不到两年时间双合村彻底变了模样。在村支部书记隋树民心里,陈华给双合村留下了两样东西,一个是经常扫地用的扫帚,一个是共产党员的形象。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徐洪志、王伟、王亚东是2006年到2009年与陈华一起到饶河县兰桥村帮建新农村建设的亲历者。帮建3年,省机关局自筹资金64.5万元,协调资金400多万元,把贫穷落后的兰桥村建设成为省级新农村试点村。
身入是枝叶,心入才是根。每到一个村子报到的第一天,陈华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这里鲜花满地、老百姓生活富足。而每到一处,从最初的陌生、不理解,到逐渐被接受、被认同、一起干,再到离别时的不舍,让陈华对农村有一种无比的眷恋。打造宁安市瀑布村旅游名品村,促抓东宁市东绥村劳务增收,发展尚志市大房村特色养殖,组织宾县江南村妇女歌舞队演出,拓宽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烟屯村产业发展,陈华说:“只要肯动脑筋,带着感情来扶贫,就一定能够找到好办法,就一定能有所作为。”
使命扶贫十四载,为民初心志不移。14年来,陈华带领扶贫工作队协调到各项扶贫资金共计4000余万元,对各村村委会进行改造,修建多个集办公、会议、卫生服务、老年活动为一体的服务社区、休闲广场,所有的贫困户他都如数家珍,被帮扶的贫困村在生产规模、农民收入、村容村貌等方面都发生了可喜变化。陈华早已成为村民的主心骨、脱贫的领路人。《人民日报》、黑龙江电视台、《黑龙江日报》等多家媒体多次刊登他驻村扶贫的感人事迹。首届全国扶贫先进个人、省劳动模范、全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龙江最美人物”(驻村干部)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