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1日
殷菊彤
清晨,静谧的村庄还在沉睡,位于兰西县长江乡聚宝村的绿色田园家庭农场里却是一片繁忙,几名村民正在蔬菜大棚里忙着锄草、浇水,在他们的精心管护下,香瓜、茄子、黄瓜等秧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每天在大雁的棚里照顾这些秧苗,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在家跟前就能挣着钱,像我这么大岁数,上外面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聚宝村村民曲凤芝说。今年63岁的曲凤芝是村里的贫困户,老伴因患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如今一边在农场打工,一边在家照顾老伴,每月收入1500元。
今年49岁的宓大雁是长江乡聚宝村村民,在村里创办了绿色田园家庭农场,发展无公害棚室蔬菜和黏玉米种植,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走上了致富路。
早在2017年,宓大雁萌发了在水稻棚里种植蔬菜的想法。“我看村子里的水稻插完秧后的大棚都闲置了,挺可惜的,就想把它利用起来,种点儿蔬菜。”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宓大雁在大棚里种上了茄子、西红柿、麻椒等作物,因为怕对下年水稻育苗产生药害,宓大雁决定不施农药,全部人工除草除虫,但由于缺少种植经验,宓大雁的辛勤付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就在她一筹莫展之际,乡里送来了好消息。“那时候乡长王兴坤总来我这儿了解蔬菜大棚的种植情况,他告诉我县里提出了‘百招十万’富民工程,乡里准备扶持我这样有想法、想干事儿的典型,让我搞黏玉米育苗覆膜移栽,给我送来了相关书籍,还帮我联系外地学习种植技术。”宓大雁说。
2018年,宓大雁采用三层覆膜增温的方式,抢前育苗,移栽种植了15亩的黏玉米,因其绿色口感好,采收后成功销往哈尔滨市等市场,销售价格达到每穗1.5元,纯收入达5万元,加上4栋蔬菜大棚和100亩水稻,宓大雁当年收入超过10万元。
“我种的黏玉米之所以能卖得这么好,一是时机好,二是营养健康,我从3月中旬开始育苗,一个月后进行移栽,七月初采收,刚好能抢占北方黏玉米没上市、南方黏玉米销售结束的有利时机,同时,我将黄豆与红糖搅拌发酵后充当有机肥料,可保证种出的玉米安全优质、有营养、口感软糯,这也是玉米受欢迎的重要原因。”说起“种植经”,宓大雁侃侃而谈。
如今,宓大雁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种植能手,创办的家庭农场带动同乡村民就业达20余人,其中贫困户7人。同时引带周边10余户村民发展棚室蔬菜、黏玉米种植,每亩年均增收可达4000元。
今年,宓大雁种植黏苞米、水稻、香瓜和各种蔬菜140余亩,均是市场畅销、需求量大的新品种,且大部分农产品可实现错峰上市,避免同质化竞争,保证自身收益。目前已有部分农产品签订销售订单。
“大雁都有属于自己的雁群,我现在得把我的‘雁群’逐渐壮大,在继续种好棚室蔬菜、黏玉米的基础上,我想发展果蔬采摘,种植绿色无公害的草莓、香瓜、蓝莓等,继续带领更多的乡亲们尤其贫困户一起致富奔小康。”谈起今后的打算,宓大雁充满了信心和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