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7日
□特约记者 牛铁男 全媒体记者 陈驹 陈骁
编者按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指出:“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从此,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在全国推开,至今一年。
卢永义,兰西县北安乡长安村党总支书记,2011年至今“一肩挑”已近10年,将一个全县有名的贫困村摆脱贫困,他的做法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
卢永义,兰西县北安乡长安村党总支书记,年龄虽然刚到40岁,但在村党总支书记的位置上却干了10年,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乡亲们拼搏进取,做到村增积累民增收,使当年村集体外债300多万元的“空壳村”、农民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的“贫困村”和干群关系紧张的“上访村”,变成现在村集体积累1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000多元、干群关系一家亲的“和谐村”。卢永义先后被兰西县委、县政府评为“扶贫工作先进个人”“造地插柳工作先进个人”和“建设小康社会带头人”。
“事实证明,当时选卢永义书记村主任‘一肩挑’选对了。”当地人如是说。
选能人当村干部
——“能人经济”是“一肩挑”的前提
卢永义这个村书记村主任是10年前乡领导招回来的、村里的党员和乡亲们选出来的。
长安村地处兰西县最北部,2万多口人、1.8万亩耕地、3000多亩草原,不但人多地少,而且耕地多是“晴天起白烟,雨天流白浆”的盐碱地,草原也是“风吹草低不见牛羊”。当时农民人均收入不足两千元,村里集体欠外债300多万元,村委会办公室也被还债卖了出去,用老百姓话说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是兰西县出了名的贫困村和上访专业村。2009年一伙上访户因土地合同纠纷一直上访到北京。当时的北安乡领导到北京接访,被上访人拒绝,回来后向村民寻找接访能人,村干部和村民几乎异口同声:这事找卢永义准成。
乡党委书记李彦军经打听了解到:卢永义17岁时因不甘家乡贫困,外出闯荡,现在已是哈尔滨“天元客运集团”经理。卢永义在家孝敬父母,在外为人豪爽,特别是对乡亲们有难必帮,在村里威望极高。李彦军当即就带着卢永义的父亲来到哈市,请他进京帮助接访。卢永义爽快地答应了,没过几天就将上访人一个不少地带回村里。
这件事给北安乡领导留下很深的印象。当时的长安村没有书记、村主任,一直没有选好一个“头羊”。“能不能把卢永义请回来主持村里的工作?”和卢永义接触后,李彦军就产生了这个想法。李彦军先后带着乡长、卢永义的父亲和村民代表三次来哈,卢永义才开了口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看到李书记“三顾茅庐”,其实我也很着急,我虽然在外边干到经理,但我始终没忘老爸经常教育我“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的那句话。我也知道咱村是个漏底,而且人心也散了,我是怕回去后管理不好,雪上加霜,让领导和乡亲们再次失望……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不干怎么能知道行不行?再说还有乡党委和乡政府做你的后盾呢。”2010年初,李彦军终于将卢永义请回村里,代理村主任,兼管全村事务。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新官上任,卢永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土地纠纷。前任班子与农民签订了不少土地合同,有的不合理合法,是当时矛盾的焦点。卢永义站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立场,将全村所有土地合同拿到桌面上,村“两委”和村民代表统一研判,统一丈量土地,废除不合理合同收回土地,并将这部分土地分配给该得到却没有得到土地的农民。
公开、公平、公正,让卢永义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年底,村“两委”换届选举,党员选举他为村党总支书记,村民选举他为村主任,他从此担起兰西县第一个“一肩挑”的重任。
打造坚强战斗堡垒
——村党组织建设是“一肩挑”的保障
“村看村户看户,农民就看党员和干部。”这是农民流行的口头禅,透出他们对村党员干部的尊重和信任。
然而,让卢永义着急上火的是当时的长安村村级党组织涣散,干群关系紧张,百姓中也流行一句口头禅:党员不党员,就差几块钱;干部不干部,都不想进步。卢永义在解除土地纠纷、化解干群矛盾的同时,开始打造村党组织战斗堡垒,强化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
村里没有村委会办公室,卢永义就在自己家里腾出两间房做临时办公室,坚持每周一堂党课,把全村党员干部组织起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开展“我是谁,为了谁”的学习讨论,带领大家重新温读《入党誓言》,重新认识党员的责任和使命。卢永义“聚心”不忘“聚力”,坚持带领村“两委”成员深入到农户地头、炕头,访贫问苦、释疑解难,知民情、识民意、解民忧,打通“最后一公里”,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保持“零距离”。同时,还带领党员干部展现模范带头作用,救民于危难时冲在前面,修桥铺路时走在前面,环境整治时干在前面……
“书记、村长职务可以一肩挑,但权力不能一肩挑。”这是卢永义经常告诫自己的一句话。他把村里的账务上墙、在村民中公开;上级的扶贫政策、优抚政策及时、公开向村民公布,村里的重大决策必须交由两委和村民代表开会研究通过。总之,村里的一切,阳光、透明操作。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在疫情防控隔离期间,卢永义带领村“两委”成员为在家隔离观察的村民送去每日的生活所需,保障了隔离群众的日常生活保障,使隔离群众更加安心顺心;在设置临时监测站防寒帐篷里,卢永义自掏腰包购买取暖和照明用品,并带队连续昼夜坚守了41天。村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们经常给值班的干部送来煤炭、水果和开水,怕党员干部冻着、渴着、饿着。
卢永义上任以来,带领党员干部干的每一件事,都聚人心、暖民心,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间,他们对党员干部的印象和感情发生彻底的改变。“过去,老百姓对村党员干部都不怎么‘感冒’,甚至敌视。现在,党员干部和老百姓说的是掏心窝子的话,干的是谋利益的事,老百姓不夸人家好那是没良心。”今年71岁的乔树广老汉向记者说出了掏心窝子的话。
大河有水小河满
——实现“双增”是对“一肩挑”的考卷
卢永义上任时,长安村处于一穷二白状态,用当时村民们的话说就是“大河无水小河干”。让村集体积累增加、带领村民增收,卢永义“一肩挑”之后,就锛住这个目标迈开步伐。
长安村人多地少,且土地贫瘠,光靠土里刨食,农民永远徘徊在温饱线上。卢永义充分利用平安村紧邻哈黑公路的区位优势,2012年号召外地挣到钱的村里能人回村投资300万元办起了空心砖厂,带动村里40多名富余劳动力进厂务工,年人均增收2万余元;又通过招商途径,从外村招来生鑫生猪养殖场,将猪崽送给20户没有壮劳动力的农户代养,帮助他们增收;为了让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卢永义鼓励村里的玉米种植大户成立玉米种植合作社,带领农民抱团闯市场,目前合作社已吸纳农户50多家、流转土地2000多亩,合作社每年可帮社员增收40多万元;卢永义还利用平安村传统玉米种植和草原养殖的资源优势,鼓励农民进行牛、羊和大鹅养殖,出现了每年出栏500多头牛的王江屯养牛专业屯,每年出栏羊300多只的张德山、张学春等一批养羊大户,全村大鹅养殖每年也突破2万只,收到过腹增殖的效益……
村里的机动地流失,是农村普遍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卢永义紧紧抓住“清化收”这一契机,共清理土地3000多亩,为村集体积累增收70多万元;还积极响应兰西县委“造地插柳”的号召,今年新插柳200亩,总量已达300亩,还辟建了30亩的苗圃,届时,长安村的集体积累将再添新高。
大河有水小河满。长安村这个过去兰西县有名的贫困村,早在脱贫攻坚战拉开序幕时就被列出贫困村外围,近年来,村里不但盖起了村委会办公室,还修建了18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和2.7公里的水泥路面,现在,全村绿化、亮化工程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