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绥化概况 领导机构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首看APP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理论学习 黑土副刊 市场监管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新鲜事儿
  绥化新闻网 > 黑土副刊

忙趁东风放纸鸢

 来源:绥化新闻网 2019-03-26 10:57:52  字体:

沈长洪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阳春二三月时,乍暖还寒,春风强劲,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风筝,相传最早出现在东周春秋时期,到了东汉时,蔡伦发明了纸,民间便开始了以纸糊的方式制作风筝,所以称为“纸鸢”。而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郑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

风筝,最早并非是娱乐所用,而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主要被用做军事上的侦察工具,更有测距,越险,通讯求救的功用。而到了宋代,风筝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每年春季,民间的百姓会将自制的风筝带到野外放飞,待到风筝越飞越高之际,将线割断,让风筝随风远去。据说,这样做,可以让风筝带走所有的晦气。古人还认为,风筝是可以传递阴阳两界的媒介,所以民间还流行在清明节时放风筝,将对故人的情意和哀思寄托在风筝上,让它传送给故去的亲友。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就曾记录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

放风筝,可说是我儿时最喜欢的一项活动了。儿时的风筝都是爷爷亲手轧制的简易风筝:先将竹篾浸水,令竹篾变软,再用刀将竹篾破开,成一根根细条。将竹篾条慢慢弯做半圆形状后,贴在四方形的染成各种颜色,或画上各种鸟的马拉纸上,直至长竹篾两端触到纸的对角之上贴好。再用长长的丝带贴在风筝的下方做尾巴。最后调整好角度,在木拐上系上奶奶特意搓好的长长的棉线绳,就可以和小伙伴们去场院里,或旷野中放飞了。

彼时,五颜六色的风筝趁着春风直上云霄,宛若彩色的雪花,把初春的天空,装点得分外炫丽和生动。虽然,儿时的风筝没有如今市面上的风筝制作精美,却承载了我整个童年的快乐时光。

风筝,自古深受人们的喜爱。古往今来题咏风筝的诗词也就非常多,而且诗词中对风筝的描写都非常的细致。小到风筝的结构,大到放风筝的情景,无一不有。比如郑板桥的:“纸花如雪满天飞”,诗人就把风筝比做雪花,贴切而生动;而宋代诗人陆游,在其《观村童戏溪上》写道:“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诗人用“跋扈”两字,诠释出了风筝直冲云霄的气势;清代诗人孔尚任,则用儿童的口吻慎怪春日放风筝时,春风却不给力:“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可谓俏皮可爱。

还有诗人甚至以风筝言志,通过风筝抒发自己的对世道人心的理解,使风筝更加具有了深意。比如诗人杜范在《戏赋段桥风筝》中就写道:“段桥牵纸鹞,儿戏亦关心。风快应难挽,云高径欲侵。人夸无限力,身直不多金。说与须知道,明朝不似今。”

风筝,精巧灵动,美轮美奂,自古被喻为吉祥的象征。阳春三月趁着大好春光踏青放风筝,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更是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编辑:刘申

绥化新闻网©